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木匠的春天》第二集

(2023-04-15 15:04:19)
分类: 转载的文章
       盲流、向南、过江。乖乖!江城这么大。电影上的东西原来不是诌的。然而,兴奋和新奇都是短暂的。这座城市很陌生,我举目无亲,全部家当就是几样干木匠活的工具。吃饭是个问题,住宿是个问题,但若重返农村那么这一辈子都是问题。

       凡是在外闯荡的民工都一样,我们既害怕饿饭和居无定所,又眷恋城市的繁华和明天的迷梦。何况我还揣一份对韩圆圆眼穿断肠的相思。她说江城水旱码头,果然是。她早踩好点了,她肯定就在江城


     夜色蒙住桥裆的时候,我总是沿着锈迹斑斑的桥梯向桥面上爬。这个时候的中江桥上满是人,都是出来逛街看晚景的。中江桥横跨青弋江,距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仅有百米,站在桥上,长江风景尽收眼底。桥北的人向南走,桥南的人向北走,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两侧人行道上晃荡的都是人头。只有我另类,既不南也不北,更不看长江之上来往穿梭的楼船。我就靠在桥中的灯柱上,借助灯光找人。我坚信韩圆圆总有打桥上过的一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她就突然站在我面前笑。我不由自主抹头毛,头发要见韩圆圆了,能不抹抹顺?抹顺了才发现自作多情。茫茫人海,哪里有韩圆圆影子哟。尽管如此,却不气馁。我坚信:十网打鱼九网空,干到一网就成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屁,我曾经喜欢的《忆江南》简直胡扯。日出的时候,我就站在中江桥上面对长江,我看见的是由江面洇过来的水汽,湿漉漉的,白茫茫的。染得弋江两岸如烟如雾,整座中江桥仿佛浸泡在雾霭中。根本看不清百米之外的江水是红是蓝。太阳一照,巨龙一般的桥体闪着银光,缥缥缈缈,像一道虹横跨弋江南北。我无数次直立于彩虹中央,目送着匆匆赶路的上班族,多么希望在这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流中寻见韩圆圆的身影,可现实回报我的仍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八点一过,桥面渐渐安静下来了,接下来烟也消失、雾也消失,我也两手空空烟雾一样在中江桥上消失。当我沿着桥梯下到挢裆时,脑子里暂时没了韩圆圆,我得以压倒一切的姿势为生存而战。我陡然变成一棵顶着风霜的老树,杵在中江桥裆守候业务,身边立着半截枯竹竿,上面悬挂一块白纸黑字的广告牌,内容都是吹捧自己的木匠手艺。我看中桥裆这块宝地是有道理的,江城虽美,却是个多雨的地方,降水量又随着春天的深入而不断升级。这桥裆就是个天然屏障,夜幕降临时,草席一铺,还是个不花钱的旅馆,下刀、下枪都不影响韩圆圆向我梦里走来。

我就不信这个邪,朱元璋的辉煌从破庙开始,这桥裆难道不能成为我冲向未来的起点?桥裆是个好地方,大凡好地方出入的人一定多。上、下班的,买酒、买菜、打酱油的,还有上学的娃娃,都得由我面前过。城里的娃娃就是可爱,个个积极捧场,他们站在广告牌前攻读上面的字。接送的家长站一旁陪读。我不看他们,我看我买的报纸。其实看报是假,遮脸是真。堂堂一米八六的精壮汉子,插着广告“卖”自己,终究是件别扭事。我也有放下报纸的时候,只要瞅广告的是个成年人。我便放下报纸眯眼瞅他,像刘半仙给人看相那样瞅。我的眼光很毒,能分出苍蝇是公还是母,自然能分出谁是真正需要木匠,谁是看热闹的无聊之徒。

当郭福敏支稳自行车瞅广告时,我的心陡然一喜,直感觉自己有了指望。已经三天没揽上活了,荷包光的象沙纸打,中午吃的二个大馍早已消化,可晚餐还不知道在哪!这位看广告的大哥可能就是菩萨派来的。我迈前一步,轻咳两声,以示自己的存在。瞅广告的郭福敏把脸移过来,一边抖腿一边歪着脖子审视我。约摸过了三十秒,才问:“两毛钱漂过来的?”我的眉一皱,心就像被针扎了一下。我家住皖北,来江城须过长江,轮渡费用两毛。这是实际情况,但真听到“两毛钱漂过来的”这几个字,还是觉得被人从祖坟上动了一锹。咋就是“漂过来的”?而且只值“两毛钱”。唉!漂过来的就漂过来的吧,没办法,人往高处走,高处的人自然向下看你。再说晚饭是主要的,其它事等吃饱了再说。这么一想,我瞬间把一肚子不快全化作愁云浮到脸上。我哈下腰,冲郭福敏苦歪歪点了三下头,算是对“漂过来”的默认。郭福敏笑了,嘴龇老大,眼睛挤得只剩一条缝。他蹿前一步,节奏分明拍打我的肩膀,因比我矮了一个头,郭福敏手在拍我的同时脚也配合着一颠一颠的。阔嘴又是一龇:“江北人好,好!实诚。不象我们江城人,滑得象南泥湾的泥鳅。”我卟哧一笑,满脸愁云被眼前这个矮胖子一口气吹得无影无踪。

郭福敏又问我“高寿”。我说:二十一了。郭福敏一拍鼓出来的肚子:“早!早!早!男到三十三,太阳才出山。”又说:“老夫二十三了,你喊我郭哥。”

郭哥这么说着,手已稳住车龙头,他招呼我把吃饭家伙放到车上。说:“跟我走吧,我家里堆一堆棍棍棒棒的,你去看看能不能凑乎出两样东西。”我弯腰翘屁股,精抖抖地跟他后面推车,一只大号工具包吊在脖子上前后晃荡,象荡秋千,撞得郭哥的自行车冷不丁一歪,又冷不丁一蹿。一歪加一蹿整得郭哥一惊一乍很吃力。

我随郭福敏进得长寿院。长寿院是国营长寿制药厂的宿舍区。一排挨着一排的红砖青瓦房,幢与幢间隔五米。那年头的住房特别紧张,家家户户都协商好似的在自家门前搭盖个小厨房,公用过道越变越窄,走个单车有余,走脚蹬三轮车就得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了。郭福敏将自行车支稳在自家搭建的厨房内,厨房里砌着一个烧柴禾的大灶,灶旁立一个烧煤球的炉子。郭福敏踢踢煤球炉,说:平常一人吃饭就用它,来了朋友才动大灶,煤球炉熏啊熏的太慢。大灶快,火头嗡嗡的。郭福敏介绍柴禾灶的时候很自豪,说他是长寿院带头砌大灶的,是鼻祖。鼻祖又把我拽到门外,手臂对着天空一划拉:“看看,光这第十六幢,就学我竖起了三根烟囱!”对于“烟囱”问题,我没显出多大兴趣,在农村,家家都有这么一根烟囱。司空见惯,看着都烦,但郭哥还在滔滔不绝说烟囱。

郭哥说自己会看相,精英和饭桶一眼辨清。这个砌大灶的瓦匠也是他在中江桥裆大浪淘沙淘来的。果然是块金子,发了贼亮的光。全长寿院的烟囱都是他竖的。他简直成精了,已在江城稳稳当当站住了脚。我的眼里忽然泛出一股金属样的光泽,这光泽又下意识地在每一根烟囱上抚摸。烟囱不再丑陋,它们沐浴在明晃晃的天光里,已渐渐变成我心目中的旗帜。我莫名其妙对烟囱生出好感,并编织出万般美妙憧憬。这时,郭福敏突然不说烟囱了。两条短腿一错,进了厨房。摁下一串号码。电话通了,郭福敏对着电话一张嘴:“小燕啊!……”

“什么小燕?我是你老妈。”

“噢!老妈呀!我这来了朋友,王科长介绍的。合肥佬,是位打家具的专家……”

“又吹。木匠就木匠,还专家?”那头的老妈打断儿子话:“找你妹妹给你烧饭吧?”

“老妈真聪明!都五十岁人了还不糊涂。不过你还得让小燕顺便带点菜来。”

老妈开骂了:“你个大仙!给你烧锅还得给你备菜。”

郭福敏咕咕笑两声,挂了。转而一本正经叮嘱我,不要在他老妈面前说自己来自桥裆,家人本份,若知道你来路不明,会睡不着觉的。郭福敏要我一切行动听指挥,他介绍什么,我点头就中。


考虑到郭燕马上要来烧锅,我怕横在自行车后的锯子、刨子碍事,上前要卸家伙,却被郭福敏挡住。郭哥说:“朋友一场,留你吃顿晚饭是该的。但生意归生意,生意不成仁义在嘛!丑话不讲前头不忙卸家伙,万一价钱谈不妥,我也好直接送你回桥裆。”我心中刚燃起的火星扑哧一声熄灭,脑袋一嗡,脚下不由发飘。努力稳了稳情绪,苦脸在郭福敏面前一展:“瞧郭哥说的!相逢是缘,什么钱不钱的?我只想送双手艺给郭哥留个纪念。”郭福敏讪讪一笑,看我的目光蓦地软了许多。他不停地搓手:“哪里话!瞧你说的哪里话......”郭福敏一边自我圆场,一边带我进了“仙人居”。

“仙人居”约二十五平米,摆一张长条桌,一张床,一个郭哥亲手钉起来的木架子,架子上放着衣物和一台九吋黑白电视机。电视上方挂一匾,上书“仙人居”。这匾高雅,愣是将郭哥的窝居变成“仙人居”。我把家具图集展示在长条桌上,一页一页翻给郭哥看。郭哥没选“捷克式”,也没选“法式”,他看中了中国的优秀古典“凹凸式”。样式定好后,我跟随迈着方步一晃一晃的郭哥向厨房走。厨房里,郭福敏的父母、妹妹已在切菜的切菜,点火的点火。

“哟!来了三个厨师。”郭福敏一句玩笑话,算是和父、母、妹打招呼。妹妹郭燕没答话,动作麻利地忙在灶台上。锅里冒出的油雾很重,呛得郭燕头偏老远瞄锅底,手中的铲子在锅里翻飞。郭伯坐在灶下给灶堂添柴,他也没理儿子,而是倾斜身子看儿子身后的客人。他对我笑笑并点头招呼。他的笑容厚道、祥和,我说声“郭伯好”后,心里蓦地爽朗、轻松许多。再看郭妈,她早给我泡好了茶,此时正端着个盆请专家洗脸。郭妈爱笑,大大咧咧的,她和郭福敏站一起,标准的娘儿俩。

吃饭的时候,郭妈用招待合肥佬的规格请我上座。我非常尴尬,只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又哑巴吃黄连说不出口。我站那儿不知所措搓手,幸好郭福敏屁股一耷抢了先:“都不坐我坐。”郭妈骂他一句“猪皮”,硬压着我这个专家坐上了二席。郭妈晓得我不是专家,但相信我是她儿子单位王科长家亲戚,这就够有头有脸了。连一直没开口的郭燕,也对哥哥占了首席提意见:“我哥也是,有客人哩!”郭福敏不看妹妹,侧脸面对郭妈:“我娘哎!小燕咋这么维护王科长家亲戚。”郭妈“嗬嗬嗬”笑没了眼。郭燕的脸却羞得红光闪闪。

我的眼鬼使神差冲她一扫:乖乖!好美好美的姑娘啊!白皮肤、高鼻梁,挂一脸干净的浅浅的笑意。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好像也在有意无意瞄我。我的心一颤抖,哎哟喂!这郭燕和韩圆圆长的好像。


【作者简介】:李圣祥,生于肥东包公镇,现居芜湖。出版有长篇小说《李木匠的春天》,中篇小说集《小窑堡纪事》。在《清明》《大时代文学》《太湖》等刊物发表中篇小说十多部。另有三十多万字短篇发表于各地报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