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阅读(之六)
(2018-02-20 07:14: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在自己的书籍中,也并非每一本书都买的称心如意,当时买的想法,过了很多年以后,真的记不起来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怀疑当时为什么要买这本书,认为这本书根本就不值得买,但是这本书就这样呈现在你的面前,而且书的扉页上清楚写着自己的签名,看着那签名的笔记就能感受到当初买的时候的好心情,飞龙画虎一般的笔迹,映衬出买书那个时刻的激动心情。
那些年经常出差,到了外地主要的工作完成以后,逛书店成为了自己仅次于工作的第二个任务,那时候不仅仅是书店,包括自己认为不错的书摊,例如京城五四大街上的那一大排书摊,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而且在那里呆上一天一点不感觉,每个书摊逐一转下来,大半天就过去了,要不是两条腿发麻,饥肠辘辘,估计一定会在那里多呆一阵子,早晨九点半出摊,到晚上七八点收摊,你想细细的去看,时间过得飞快,自己的这些书籍中有一批就是从哪里买的。
前两年的两次搬家,送给了别人一批书,这些书大多都是从京城买的,那时候只讲数量,对书的内容不太关注,买了一些到现在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书籍,例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门市部买的一些书,发现读的就不多,而且看的积极性也不高,就这样放在那里十几年,最后一次性处理送给别人,而那也是从口里面省出来的,也正因为这样,到后来自己就学会了“精心挑选”,再不把数量作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理由,逐渐知道了书是用来看的,不是道具。
记得有一年去京城出差,遇到了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京城图书发行会,京城的朋友知道我喜欢书,便把我放到哪里让我过瘾,那一次感觉自己有点疯狂,看什么书都好,什么都想买,碍于兜里面的银子有限,所以在哪里只好是千挑万选,最后连住宿的钱和返程的车票款都花上了,不得不管京城的朋友借钱,处理住宿和返程车票钱,那时候京城的关系就认为自己彻底是疯了。
买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阅读的速度,后来发现一次买一本你感兴趣的书,看起来还比较容易,而且看的速度和质量还能保证,一旦一次性买好几本书,那种专注度大打折扣,很多书没看都是这样被搁置,到现在很多书从买回来出去签上字之后就没再去翻阅,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很多书的兴致已经没有了,后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书的选择和喜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跟一个人的口味一样,小时候喜欢吃的物品,到了大了以后一定会发生变化。
当初跟着大学外国文学课程买了一批古典世界名著,有滋有味地慢慢阅读,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阅读方向与那个时代的潮流不相吻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了老师家他们大多都在谈西方现代文学,我还在看巴尔扎克,人家在那里谈论萨特,咱还沉浸在文艺复兴时期,人家已经在荒诞派作家的作品中津津乐道,感觉古典优秀作品已经不跟形势了,为了跟上大多数人的步伐,没办法只好又开始寻找当代文学作品,读长了也就找到了感觉,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些这些当代作家的作品,这十年期间大多都是购买和阅读这些近代国内外大家的代表性作品。
书买的越来越少,自己感觉是买的越来越精,其实这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估计就像我现在看十多年前买书时的那种感觉,在过去几年看一下自己当下买的书感觉是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买这样一本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书,这是一个很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口味的变化意味着是什么,你的欣赏力的提高,还是审美情趣的降低。
前两天买了一本书,在书店觉得挺有意思,翻了一点内容感觉还不错,便出手买了回来,春节期间想到了这本书,拿了出来感觉并没有像买的时候那样的感觉,觉得写得有点随意性太强,对他认定的那些好书感觉与自己不是很对味,硬着头皮看了一些,心里面就在想估计这本书就是下一次送人的首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在阅读部分章节之后发现与我近一时期阅读的一些国外作家的文学评论作品不是一个档次,例如我近期翻阅的毛姆的文学评论文章,感觉看得很过瘾。讲得十分到位。包括《巴黎评论——国外文学家访谈录》一套三本,也感觉相当不错。
这本由英国约翰·萨瑟兰编著的《耶鲁文学小历史》一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每本定价:49元(精装本)。我翻阅了书中的第一章节和最后一个章节,画出了自己认为可以推荐给别人的观点,第一章节的题目为《何为文学》,而最后一个章节的题目为《那些在我们生命中以及超越生命的文学》萨瑟兰的观点有如下:
“文学之美永不消逝”(本书第3页)
“反复阅读是文学带给人们的巨大享受之一。伟大的价值是挖掘不尽的,这也是它们不朽于世的原因之一。每当重新开卷,这些作品总能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本书第4页)
“若善读书籍,我们仿佛能与从古至今最有创造力的人才和贤哲们对话。” (本书第4页)这句话我知道作者是参照了笛卡尔的那段话而改编的,笛卡尔这句话出自他的作品《论正确指导心灵的方法》中,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说的:“阅读所有的好书,的确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年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
“随着年岁渐长,以愉快为目的的阅读依然伴随着我们。而愉悦,也正好是文学阅读的典型目的。” (本书第5页)
“文学是于白纸上将黑字进行独特的排列组合。换言之,文学这个词的本意即‘由字所造之物’。文学的种种排列组合比魔术师帽子里变幻出的任何物件还要神秘莫测。然而,对于文学更好的解释,是人类用自己至高至尊的才智对所处世界的表现和传达。文学绝非在简化我们的思想,反之,文学倾其所能赋予我们应对繁芜事实`的心智和感知力,即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那么,人们缘何阅读文学呢?因为文学以其他事物皆不具备的方式使我们的生命充盈丰沛,让我们更具有人情味。我们读得越多,越能体会到文学的这般力量。” (本书第9页)
“据统计,一个人在其学生阶段会阅读大约50余本文学作品。而那些在大学阶段主修文学的学生则会多接触300余部作品。大多数人在他们的成长时代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不会超过1000部但能真正读到1000部的人却实在不多。” (本书第479页)
“相比金钱,时间更是我们在未来会缺少的东西。” (本书第478页)
“‘后视镜效应’是指我们总是以旧有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我们之所以抱持着过去不放,是因为我们对未来心怀焦虑或者不太确定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事物。” (本书第478页)
“当我们观察得足够细致入微,便会发现新事物中残存着酒的碎片。” (本书第479页)
“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中最糟糕的会是什么呢?如果读者们被信息的泥沼所淹埋,而无法将读到的东西转化成知识,那么这将是可悲的。然而,我仍旧心怀希望,且这份希望来得有理有据。作为人类智慧最美的结晶,文学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或被改编成何种摸样,一定会永远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本书第482页)
一句话,这是一本通俗读物,对于想找一点更深刻的见解似乎是找不到,所以说要送人就是从这个方面考虑,有谁对这本书感兴趣,在微信里跟我说一声,可以免费赠送,只要不嫌弃我已经在书上画上了若干记号和写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