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期间阅读(之五)

(2018-02-19 07:44:4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人都有点小虚荣,感觉前四篇写了读了国外当代的一些作品,特别是性学著作,就占了两篇,有点老不带彩的意思,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就不能看点中国的国粹,这个想法不是没有,只是觉得这段时间看得比较多,画的比较狠的那些书籍,就在手头上,随手拿来就可以书写,中国古籍书也不是没有,在床上堆放的深处,不太容易往里看,更喜欢顺手可触到的,更关键的原因是自己古汉语基础太差,有很多圣哲的言辞基本上是连猜带蒙,假如没有注释或译文,基本上就没有兴致去阅读了。

 

本篇特意选了本去年从当当网购买的《朱子读书法》是天津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三十九元八角,当当网有卖。这本书的作者是南宋的朱熹,编撰的也是同时期的两位高人张洪和齐熈。为什么选这本书,就是想古今中外的对比一下,看看我们的先人对读书的简介,与现代人的想法是否一致。

 

不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说实话自己也没有阅读过他的这些作品,但是在当当网上面看到了这本书,简单看了介绍,没加思索便下单买了回来,回来简单的翻阅了一下,感觉真的不错,无论是当代国外的著名大家,还是国内比较有名的这些作家再谈阅读时,从本意上应该都是相近,但是你依然能感觉到中国古人的博大胸怀,考虑问题的宽泛的视野,能感受到内心里面的那博大胸怀。下面我就将朱子的部分阅读的感受摘抄给诸位,看一下有没有我那样的感受,中国古人不得了。

 

碍于时间的关系,就不把古文一起摘抄上,而是直接把译文摘抄下来,假如有谁对朱熹的这些话有异议,请你们找出原书对照的去看,很有可是使自己的疏漏,请原谅老眼昏花的我摘抄当中的疏漏,一切均以原书为准。

 

“人生的道理在当下已经讲得很完备了,之所以还要读书,是因为大多数人还有很多未曾经历的事情,见识少。圣人比一般人经历多,见识也多,所以他们便把自己的丰富经历写在书上,与大家共享。现在读书,就是要见识更多的道理。”(摘自书中第23页)

 

“现在的人只知道讲修养身心,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身心又怎么修呢?如果这样说,天赋好的人容易修的成,那些没什么能力的人,天赋不好,就很难自我要求了。傅说说过:‘学习古人留下的训诲,一定要有收获。如果做事不师法古人,还能一劳永逸的,我还没听说过。’古人的训诲何需获取,读它有什么用?因为圣贤讲的道理都在里面,一定要从中学习圣贤的道理,才会有收获。圣人的学问,和世俗流行的学问有根本的不同。圣贤教人读书,会教给人为什么要做学问的道理。世俗流行的学问教人读书就只是教人读书,根本不会管为什么要做学问。” (摘自书中第24页)

 

“先生说:‘求学之人仰慕圣贤之道的心还不坚固,就一定要通过读书来穷究道理。如果有了自己的见解,应该博览群书,验证自己的观点,一旦得到验证,对事情有所帮助之后自己才能安心。如果不是这样,他的内心就会感到孤立无援,和形容枯槁、涅磐之人没有区别。怎么能够用心去开创一番大事业呢?况且自从周朝衰落,礼崩乐坏,一切能帮助培养德行的事物都尽数灭失,唯一还能够涵养心性的,只剩下读书了。’他又说‘人们只有经常读书,才有可能控制得了自己的心,使它常存善念。张载先生说过,书是用来涵养心性的,一旦不读书,那修养道德品行就会松懈。’他又说:‘读书能一举两得,一边能领悟道理,一边又能涵养心性。怎么可以践踏经传典籍,视之为糟粕而不去读呢?关键是要用心去体会,亲身去践行,千万不能只是把它当作无用的语言。能够借读书来涵养心性,借读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你离仁人的要求难道还远吗?’” (摘自书中第30页)

 

“有人问如何读《论语》和《孟子》,先生说:‘按照次序一步步学习,熟练诵读,精心思考,这样就可以了。’那人又说:‘请问如何按照次序一步步学习?’先生说:‘就这两本书来说,就要先读《论语》然后读《孟子》,读通前一本之后再去读后一本。拿其中一本书来说,它的篇章、语句、首尾、顺序各有先后,是不可以乱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确定阅读的进度,设计具体的课程然后认真遵守,每个字都要清楚什么意思,每句话都要明白他的指向。没搞清楚前面的内容就不要贸然去读后面的,这个还没懂就不要随便去涉猎别的。遵照这个方法,按照次序一步步学习,那么就能做到志向坚定,道理明晰,就不会有粗心大意、不按次序的问题。这不仅是读书的方法,也是执持心志的关键,刚开始求学的人不可不知。’那人又问:‘又如何才能做到熟练诵读,精心思考?’先生说:‘《论语》每章不过只有几句,容易背诵。能够背诵之后,在安闲宁静、心志专一的时候反复玩味,等到它能够和谐融洽就可以了。《孟子》每章有几百上千字,反复辩论,虽然看上去无法穷尽,但是它的条理清晰,语意明白简洁,慢慢读来,认真体会它的意思,这样反复几十次上百次,那么看上去无法穷尽的内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总体来说,看书先要能熟练诵读,使书中的话就像像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一样;进而在精心思考,使书中的意思和我心中所思考的没有区别,然后就能有所领悟。至于文字的意思有争议的地方,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那就应该虚心体会,涤除一切杂念,不要急于在各家观点之间做取舍。首先不要让各家观点混淆,根据每一家观点去推导,分析它的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其中特别没有道理的地方,不等和其他的观点对比,自己就露馅了。然后再拿各家的观点相互追问反驳,看他们的道理是否站得住脚,从而判断其是与非。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自然在众人的评论当中站不住脚了。大体上说,读书要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观察发展变化,就好像处理坚硬的木头,先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然后再处理它纷繁杂乱、纠结不顺的地方。又好比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乱绳,解不开的地方就暂时放在一边,然后慢慢去解决。这就是读书的方法。’那人又问:‘读书,不过是要弄通它的原意罢了,这样详细辨析诸家之说,是不是过于散乱没有条理了?’先生说:‘不是这样的。读书是要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是希望于细微之间明察秋毫,一丝不差。所以只有考虑得更周详,洞察才能越发细密;洞察的越发细密,那么我们内心的意志不断被敲击、刮平、打磨,就会越发精明;我们内心越发精明,即便把天下间的大道理摆在我们面前,他一丝一毫的差异和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必然能清晰地分辨。如果一味地追求简单便捷,认为只需要了解个大概,不求甚解,我担心问题将会变得模糊而不具体,自己也越发糊涂马虎,对义理的探究不精到,那么在择善而从,以至诚立身行事方面,也会有所欠缺。出发前不先规划好前进的道路,突然遇到问题,惊恐之下再去谋划,恐怕本想要简单便捷,反而会更加散乱没条理。’” (摘自书中第333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