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四百三十九)

(2019-07-16 07:35: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自己呆在家里觉得挺惬意,且不说安全系数有多高,你知道你就是这个家里面的主人,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需要像在外面要照顾很多方方面面的礼道,现在的社会好像是发展得很快,无论表现在科技程度上,还是基础设施的日新月异上,都超乎了你的想象。原本认为社会进步人也会跟着时代的步伐往前走,精神面貌有着与之以往不同的表现,但是你会发现社会进步好像并没有让人更豁达,更包容,感觉变得更狭隘和自私,自我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最初感觉无所谓的一些玩笑话,现在也不敢说了,一些人没有了曾经的气度,那句话说不好把人给得罪了。

 

咱这个人又是一个嘴不把门的人,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一个把控装置,所以经常因说话的罪人,特别是工作期间,到了退休来,见的人少了,好像自己的这个毛病没地方用场了,也就变得好多了,即便这样也会时不时地惹出麻烦,例如在微信和博客上说一些让别人不高兴的话,自己认为是建议,而别人则认为是刻薄刁钻,这真的不是自己的本意。

 

呆在家里面看书也好,上网也好,一个人去感受,即便在上面发言,知道那就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至于是否让别人难过,这不是我要考虑的范围,因为,到现在自己熟悉的那些人大多数已经离开那些是非之地,自己与那些素未平生的网友交流也就无所顾及了,不过我依然是以肯定为主,知道别人希望听到什么。

 

有人说你年轻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到了上年纪的时候一定会改变,最初自己也不太相信这些,到了退下来以后你知道这些经验之谈有它的一定道理,最现实的就是自己愿意呆在家里面,假如不是别人有事相约的话,自己可以长时间呆在家里面不出去,觉得那是一件挺惬意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什么,回避什么,自己呆在家里面只要不伤害自己,想干什么就做什么,不过也干不了什么,这一天就过去了。

 

儿时的自己可没有这样的定力,用家长的话说,屁股上长着一个刺,就坐不下,就不愿意呆在家里面,特别是假期,家长给布置了劳动任务,完成作业以后需要去做什么,自己心里面那才是一个不愿意,但还是尽快地完成,便跑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哪里,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到小伙伴家里面坐在那里看着他们干家务活,觉得那样也比一个人呆在家里面好,最起码还有一个小伙伴说上一两句话。

 

我曾经写过,邻居家的小伙伴由于家里面的孩子多,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母亲就让孩子利用假期和周日放假期间帮助家里面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从街道领一些加工活,我曾经写过粘火柴盒,织网兜等等,织一个网兜二分钱,粘一个火柴盒二厘钱,就这样寒暑两个假期的上午都是他们劳动的时间,自己坐在边上看他们劳动,询问他们估计多长时间可以干完。

 

现在知道他们的内心想法跟我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工作量很大,所以他们心里面也不情愿干那么多,但是母亲的命令不能违背,不然的话他们的“活动经费”是很难要出来的,好像在这一点上我们家相对而言就没有那样的情况,所以坐在那里看小伙伴干活,他表现出一脸不快的样子,知道心里面非常的不情愿,也希望跟我一样,除去写作业,更多时间闲着没事情可以尽情的玩耍。

 

不过我可没有小伙伴的那种想法,小伙伴的家长那时候就学会了多劳多得奖励的办法,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奖励什么,超出的奖励什么,特别是冬天临近春节的时候,小伙伴干得特别起劲,以至于坐在那里自己都感觉有点没意思了,但小伙伴一个劲地在那里干活,到了这些工作完成以后,自己看到他们家长给他的买鞭炮钱,让我非常的羡慕,每年春节他们的鞭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花色品种我都无法与他们相比,倒好后来自己发现了一个秘密,自己根本就不用去买那些花样,等着看他们放就可以。

 

住在一个院子里面,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到了晚上九十点钟,听到外面有鞭炮声响,你就往外跑没错,大人带着孩子在院里面燃放鞭炮,站在一边就可以跟这听个响,跟自己燃放的感觉差不多,那些花样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不象现在的那些礼花弹跟放礼花没什么不一样。

 

在这个家务劳动多的小朋友家呆够了,知道这一上午时间根本出不去,便会跑到另外的一个小朋友哪里,在楼梯上喊他的名字,很快就出现在楼梯口,问他可不可以出去玩,他说,家里面安排的作业还没有写完,另外写完以后还要去做什么事情,一句话,很委婉地回绝了邀请他一起玩的要求。

 

不要以为那样就会削减我玩的兴致,自己一定会找一些一个人玩的项目,例如冬天里面踢纱布袋,夏天弹杏胡之类的一个人可以玩的项目,玩的不过瘾,便跑到院子外面,知道在不远处还有愿意跟我玩的小伙伴。

 

但是,要冒着一定的危险,因为在自己的感觉中一旦离开自己居住的院子,面对更大的外面世界危险无处不在,自己先跑到海边上看一下潮水,假如是退潮的话,会沿着海边一路跑去,知道在不远处就有自己了一些同学,在这些同学中一定有一个可以跟自己玩得人。

 

就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沿着海边直接去了离岸边最近的那个同学家,他的母亲好像没有工作,每次去他家,喊同学的名字,一定是他母亲第一个开门,看一下到底是谁在喊他,紧接着才是同学露出头来,假如是没完成作业,是不会走出门来,伸出头来跟我说,你到外边等一下,我马上就做完作业了,自己便会跑到海边等着同学出来找我。

 

假如看到他母亲面带不悦的神色,他也没有露出头来,知道一定是在家里面被教育了,赶紧离开去另一个同学家里面找他玩,这个同学的情况跟我差不多,家里面的很多活不需要他去干,上有姐姐,下有弟弟,每次找他都会得到他很高兴地迎接,有的时候在他家里面聊天,有的时候跟着他到海边上坐在礁石上畅谈,大多听他谈家里面的事情。

 

我不知道他现在还写不写作,那时候他经常写一些东西,现在感觉类似散文之类的文字,给我讲述他的构思与想要表达的意图,后来知道那是他的单相思,对曾经的那个女同学产生的爱慕之情,在后来自己逐渐理解了他的这种感情的需要,是恋母情结的不同表现方式,因为他的家长文革以后就被关起来,也就是他从上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就缺失母爱。

 

到了临近中午的时候,赶紧跟他道别,一溜烟跑回自己的家,等着吃午饭,知道到了下午就不需要我去找他们玩,他们便会在院子里面大声的喊我的名字,自己也可以装作很忙的样子慢腾腾地回应他们,不过这绝对不是我的风格,想玩想疯的我一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绝对就像被呼唤的鸟一样,一下子就飞到外边,家里面的人说,跟闪电一样快。

 

小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绝对无条件同意,只要是玩的事情怎样都可以,特别是到了夏天的下午,院子里的那些小朋友几乎都跑了出来,阵势很强大,更激发了自己玩的兴致,觉得那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幸福生活,玩得汗流浃背,玩得口干舌燥,跑回家去,趴在水龙头上一阵狂饮,你感觉又有使不完的劲。

 

到了工作以后,每逢佳节日成为找同学和同事玩的事情,到后来有了文学圈的老师和学友,其他的事情就不考虑了,一句话,几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哪里“学习”,也忘了自己是有家庭的人,已经为人夫,为人父,用老师的话说,好像你就是一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后来自己知道这是自私的最典型的表现。

 

过去那么多年,到了退休以后,那种玩得兴致感觉没有那么的强烈,倒是自己呆在家里面觉得挺惬意,觉得要去迎合那么多自己不想迎合的面孔,不如在家里面面对自己,过去更多时候是有所图,到了现在没有什么可图的事情,更多是碍于情面,到现在多多少少明白,这种喜好的改变,也是一种辩证法,物极必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