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百九十五)

(2019-05-23 06:22: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身边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性格,自己也有性格,但表现的方式好像与一些人不一样,年轻时候倒是接近一些人的做法,张扬狂妄,不知道自己几两重,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其实狗屁不是,就是自我感觉好,张开臭嘴胡说,也不管后果如何,到后来被碰的头破血流的次数增多,慢慢知道了厉害,到现在学会了内敛,玩得来就玩,玩不来回到家里跟自己玩,既安全,又不得罪人。

 

三十多年前开始跟小城的文化人接触,也是从小范围的开始,我写过多少次,通过夜校的同学引荐,而且在引荐之前要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考验,认为值得继续交往,才带你去认识他们认为的小城“最厉害”的老师,咱不知道引荐的这些老师到底怎样,最初就这样接受下来,那几个老师就算作心目中“最厉害”的人。

 

我从小学到初高中,以至于函授大学都是受传统教育,按部就班,所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都是从课本和家长那里得来,就从来没有听过与之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到了老师那里听到他们的不一样的声音确实有着很大的诱惑力,那时候同样也没有任何的辨别力,只能不加分辨地去听,像一块干海棉擦拭桌面上的积水,一股脑全都吸了进去,也不知道那些对你有用,那些对你无用,更分辨不出那些对你有害。

 

自己疯狂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与老师们的逐渐的熟悉,随着对他们的加深了解,最早的那种盲从开始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也是在发现这个小团体中的一些现象之后对自己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小团体,由于个性都太强,老师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是那样的和谐,经常为了某一个问题的见解争吵得面红耳赤,到最后不欢而散。

 

虽然这样的交往继续,但是明显感觉到这种结盟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作为忠实的听众,作为能够为这些老师做点实实在在事情的自己只好穿梭在不同老师之间,夹在其中感觉到特别的别扭,背地里不同的老师都在强调着自己的观点,其实到现在来看这些观点都是各持己见,就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在其中,但是个性都那么的强,都想成为占主导地位和话语权的人,到后来呈现出固执己见的结果,从每天聚到一起,开始三两天聚到一起,到后来一个月见几次,再后来就一年见不上几次,不能说分崩离析,更多人回到自我内心世界,知道那才是自己希望有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跟小城的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开始交往,但那时候并没有交往的那么之深,大都是在一边观望着他们的那些活动,因为在这里面有个别的年轻艺术家是自己朋友的亲戚,所以经常地看到他们,他们的艺术活动也在他们亲戚那里听到一些介绍,那时候没有更深入参与,到是那本《青岛文化部落》的书中的很多人物,自己那时候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那时候自己见证了一些现在已经非常有名的小城艺术家,而那时候他们都非常年轻,踌躇满志,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但苦于经济大环境的不行,开始探索如何挣钱的路径,看到他们凑在一起搞的那些项目,从印制文化衫开始,一直到经销外贸处理服装,以至于到后来去了京城发展,自己也曾经到哪里看过,应该说那时候更多年轻人呈现出艰辛并快乐的景象。

 

三十年之后的今天,这些人都成为了人物,甚至有些人已经在中国艺术圈子里面也小有名气,还有一些已经成为了国际有名的艺术家,与之三十年前的起步阶段不可同日而语。其实,在他们那里自己也看到了与我在文学圈里遇到的事情十分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观念上的分歧,距离上的疏远,攥着的拳头开始松开,个性的施展成为最终分化的必然。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选择,逐渐明白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这样的事情从那时候到现在依然在不断地发生,最初感觉是那么紧密的一帮子人,因为某一个人或因为某一件事情,这个小团队瞬间就土崩瓦解了,不同的人都在强调着自己的正确性,他们就不知道事情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说,你越跟一些人走的近,你越发现有很多事情真没有你想的那样的美好,用自己的话说,能力不大,脾气不小,都把自己当成为正义的化身。

 

这里讲述的这些事情和人物希望大家不要往自己身上去揽,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些年我见识了小城文学艺术圈几对好成一个头的朋友,每次聚会假如没有他们那才是一件见鬼的事情,他们成为了那一个时期的最佳搭档,整个聚会要是没有他们的参加,一定会逊色不少,不仅如此,他们在相互“诋毁”的过程中,发现在相互的吹捧,最初给我的感觉就是哼哈二将。

 

后来发现过了没几年的时间,这些最佳组合有了不一样的情况,在更多的场合里见不到成双成对的出出进进,有意识的问他们咋回事,最初还编出一些理由,不是哪个人有事情,就是他去了别的地方,到了最后索性就直言不讳,认为不是一条道上的人,直言僧道两路,不能同日而语,忘了之前的那种亲密无间。

 

更让人理解不了的是那些人相互交往了几十年,一直称兄道弟,用我的话说,好成一个头,那种感觉就差成为儿女亲家了,没想到的是哪一天你突然听到他们闹翻脸了,发誓永不相见,你都感觉莫明奇妙,这种恨从哪里来的,而且恨的那么咬牙切齿,好像是犯下了夺妻之恨。

 

而这些人都被小城文化艺术圈公认为知名人物,我觉得就不应该发生在他们身上,而现实中却真是这样的发生,多多少少对他们的崇敬有所降低,就不应该是他们所做出来的事情,更让我不理解的是有的人就在公开场合说这些事情,公开谩骂一些自己有恩于自己或意见相左的艺术家,显得气度不高,涵养不深,还假借文学艺术家的身份,有些掉价,我是这样去看的。

 

所以现在很多事情不好玩,那么些活动都让你去,后来知道你去了这个活动,惹得与这个活动观点不一致的朋友的不高兴,你去了另一个活动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感觉圈子与圈子之间总是相互碰撞的状态,就不能呈现星空漫天各自发光的景象。

 

这些艺术家和作家就没想到不同艺术家和作家表现出来的东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不停地去观摩学习,你才有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一个艺术家所表现的不过是他自己的观念而已,你永远代表不了艺术表现得更多东西,就像我们眼前看到的不同景象构成了这样一幅生活画面一样,你能说那一个高贵,那一个粗俗。

 

当我看到一些还没有成大名的艺术家和作家那么自以为是,觉得他就是引领者,心里面就为他们担心,在这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社会里,谦和有什么不好,你的成就没有人去埋没,但你也别把自己看得过高,你在这座小城里面好像有点影响,拿到更大的平台上去,也就是一种观点而已,现在的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太多了,在浩瀚的星空中,比你亮的星星太多了,你没感觉到他们的闪亮,你以为他离着你太遥远,要知道一旦离近了,说不定你就被更覆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