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三百九十六)

(2019-05-24 07:3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在微信上看到一些朋友将自己心爱的书送出去,给那些更需要的“书虫子”,看到这里给这位朋友点赞。当然这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我身边就有好多这样的人,把自己这一生看不完的书籍送出去,让这些书籍继续发光发热。

 

知道这就是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的那些书看不动的时候,你就要考虑这些问题,知道我们视为宝贝的这些书籍,在很多人那里一文也不值,他们更希望让这些东西变为白花花的真金白银,那才是他们最想要的结果,不过就我看这样的想法可能性不大,在网络发达到如此便捷的程度,纸制书籍的喜欢程度绝对的受到很大的冲击,更何况自己的那些书籍,特别是自己喜爱的,已经翻阅的书籍画成了大花脸,那些爱书人是不喜欢这样的书。

 

我知道这是爱书人都要面对的一个现实,买书的时候觉得越多越好,买了再多也不觉得多,看看别人家里面一大堆书,就想起了那句话,书到用时方知少,这就是那时候的一种心态,到了某一个文友家里面,看到他四壁图书心里面即羡慕,又有所不甘,觉得不久的将来自己也会如此,不知道这种想法已经偏离了买书的真实意图,把读书变成了一种虚荣,一种攀比数量的虚荣。

 

而真正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拥有了自己感觉能给你一种满足的数量书籍的时候,你发现对数量的那种追求非常的可笑,就像你买回来的粮食放在那不吃,最后那些粮食变质了,你花的钱,你感觉拥有的那些财富都成为了虚幻,是对精神财富的极大地浪费。更可悲的是进入传媒时代,更多人已经失去了对书籍数量的要求,兜里装的手机就成为了流动的书库。

 

你时不时也会想起来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文化艺术刚刚开始有所松动,开始发行数量不多的那些被认定为世界名著的书籍,那种万人争抢的场面,读者千方百计买到后的兴奋,拥有者通宵达旦的阅读的劲头,到现在似乎早已经忘却了。记得那时候我通过朋友买到的第一本书籍就是上下两侧的《契柯夫小说选》,为了怕同事看到借去,自己藏到箱子里面,到了周末休息,单身宿舍没有人的时候,自己从箱子里拿出来翻阅。

 

到后来买书就有点“跑偏”了,为数量而数量,就成为了一种虚荣的需要,而不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充实自己,觉得自己拥有那么多的书籍有颜面,其实家里面掌柜的一直非常的理智,她经常提醒我,你看完了感觉需要再买,你买这些书就包上书皮放在哪里,不就是给别人看的吗,自己那能听进去这些中肯的劝慰,认为这是妇道人家的俗,现在看来真俗的不是掌柜的,而是忘记是谁的自己。

 

结婚的时候自己拥有的书籍也就不到百本书,还害怕别人借去,把书放在写字台的橱洞里,到后来越卖越多,自己的那个书橱摆满了,自己的那些文学朋友也为这个经常到我们家来蹭书看,而那时候自己在书橱的最显眼的地方赫然贴着“私人藏书,概不外借,拒绝莫怪”,实际上就是写给自己的那几个爱好文学的朋友,人家比我还有志气,你不借算完,他去别人那里去借,到后来跟你谈某一本自己认为他没看过的书籍,结果他谈的比自己还要深刻,证明他非常认真地阅读过。

 

后来书越来越多,对书的占有欲逐渐的回落,开始感觉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也就对自己熟悉的文友开了借阅的窗口,没想到的是真正你有了姿态,那个全民读书的大环境没有了,自己认识的几个朋友,也都为了生存顾不过来这些“虚头八脑”的事情,在填饱肚子与精神至上之间,肯定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个。

 

不否认随着文化的开放,随着时代的开放,国外的那些好书源源不断进来,只要你经济能跟得上,那么你想成为一个很大的藏家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实力,你拥有的越多,发现你的压力就越大,那些一直闲置在书架上的书籍,每每看到你都会有一种负罪的感觉,买回来本想就是为了阅读,忘记了自己的精力是否可以跟上你想象的那个节奏。

 

更让你感到悲催的是,最初你认为所有的书籍都对你有吸引力,看到那一本书都想买回来,也都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例如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专著,且不说你能不能看懂,你根本就不可能去看那些书籍,有一天你站在这些书籍的面前,你拿出一本书来翻开,发现里面有很多的求证的运算公式,你就纳闷自己就数学而言几乎就是一窍不通,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自己都想不起来了,而且这样的书你去送给谁,除去搞自然科学的那些学者,而他们是否喜爱另当别论,就觉得有些书自己买的莫名其妙。

 

就这样的冤枉钱花有多少已经记不住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京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读者门市部里面真的买了不少书籍,但是真正从头至尾看下来的还真的记不住,掌柜的说,你整天胡买乱买的那些书籍,花的钱在当时完全可以买一套房子,怎么会想到嫁给你这样一个败家子。

 

那年社会上兴起一阵探讨当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书籍,例如《第三次浪潮》、《熵——自然科学的定律》等等,那时候跟着赶时髦,几乎那一整套书籍都买了回来,除去这两本书简单的翻阅,现在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而当时看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参加老师们的谈话,他们一段时间里就在分析这些作家的观点的正确性问题,自己可以说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弄懂。

 

后来又得了另一种病,对自己喜爱的作家想尽一切办法买他的作品,不管有多贵,只要发现了不惜一切代价去买,这方面的文字我写的太多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不知道怎么就开始喜欢上了黑塞,自己被黑塞迷住了,想尽各种办法寻找他的作品,他的《玻璃球游戏》《悠悠之歌》都是花高价卖的港台版,谁还知道现在黑塞的书籍所有的书店都有卖的,而且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黑塞作品全集》。不过对黑塞自己可以说仁至义尽,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看了,而且他的传记,我也有三个版本,自己已经阅读过两个,而另一本我认为最好的《黑塞影像传记》自己不舍得太奢侈的去看,想留给自己一个独处时候去阅读。

 

剩下的作家很多都拥有他们不少的作品,但是认真全部阅读下来的不多,感觉第二个阅读多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那也是上个世纪为了迎合老师们对这位作家深入探讨时加班加点阅读的,到后来买到了更多与之有关的资料,津津有味多看了不少,对这位伟大的作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而过去一度还分析他作品的复调艺术表现手法,后来才知道那是自己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

 

到了退下来的年纪,虚荣心和欲望都开始衰减,人也开始面对现实,知道即便你二十四小时什么也不去做,天天坐在那里翻阅书籍,你也看不完你自己拥有的这些书籍,更何况这都是不现实的事情,减去睡觉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工作的时间,属于你的自己闲暇时间非常至少,你又不具备一目十行,博闻强记的能力,吭哧吭哧读一本书,再做一点笔记,一本书占去了你的十天半个月时间,更可怕的是还不知道到第二天能不能这样的去阅读。

 

这样想去家里面的书也好,书房的书也好,寄存在岳父家的书也好,加起来上万册有余,细致看的最多一千册,有近万册书还没看,十天看一本,需要十万天,需要再活三百岁,按这样的速度也看不完,这样算下来,那些闲书不送人干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