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二百一十六)
(2018-10-04 07:44: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手头上有两本《黑塞传》一个是德国人海默·施维克写的《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者的人生》,另一个是法国人佛朗索瓦·马修写的《黑塞传》,法国作家写的这本传记毫无疑问很像美国传记作家人欧文·斯通笔下的《渴望生活》中的写法,抒情的写法,而且注重生活中的细节,似乎想用细节来感染读者,而德国作家的笔下理性的成分占据成分比较多,阅读了黑塞的大量的书信和作品,将他的观点和大事件进行论述,可以说各有千秋,对于读者而言可以感觉不同角度的去了解你喜欢的这个作家,一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对比的去看两本书,从黑塞到神学院的这一个章节,两个作家选取的角度不一样,给你的感觉就是一个蜻蜓点水,一个娓娓道来,法国作家写了将近五十页,德国作家写了不到二十页,一个细节多,一个切中要害,喜欢抒情的应该看法国作家的,喜欢理智型的看德国作家的。
并不是自己想要说阅读这两本书的事情,放下书就想到了对同样一个人的认识可以千差万别,你怎么去认识,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描述都可以,你无法说那一个写得更好,所谓的更好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审美情绪而已,就一个人来说,更多人对他的描写也不过是略见一斑,无法全面地去写透这个人。
德国作家笔下的黑塞对神学院的那段经历基本上表现了黑塞是持否定态度的,而美国作家笔下的这段经历是顺序渐进的方式,把最初他感觉非常好的细节表现了出来,以至于到后来产生变化,与德国作家的表现不太一样,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在神学院呆了一年多一点便离开了那里。
看到这是似乎自己对黑塞创作的《车轮下》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从这两本书所写的作家离开,把目光放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着一个人,让我们用简短的语言去描绘他,肯定也会有着不一样的表述,你不能说那一个对与不对,这取决于每一个人跟他的关系的疏远而定,因为相互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对一个人的判断,特别是加入了感情成分就更没法说了。
在工作期间有一个人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上来就防着他,要说他对你没有让你感觉不好的地方,那时候也不知道心灵感应这一说,反正是他的表现自己说不出不好,但也绝不是认同,自己的这种态度估计让那个人很不满意,但是他伪装得比我好,用别人的话说城府比我深,不漏声色,以至于过了将近十年才露出他的险恶用心。
就是这个人,同样我认为应该了解他的另一个朋友却与我的看法大相径庭,他认为他不仅有能力,而且是一个特别有热心的人,是一个人才,我真的不知道他从哪个角度去看有了这样的认识,到了后来那个人已经暴露出太多的问题,自己提示给那个人,他还是认为我有偏见,结果到最后等看清楚那个人内心里的真实,似乎很多事情都晚了,好在他毫发无损,不过是见识了一个长期隐秘的人的真实。
那个人这些年来就是以正义化身出现,说话办事感觉完全是一个正义形象,后来我看出来这是他的一副面具,跟我的那个朋友说,在他内心里面是邪恶的妒火,他内心欲望的所求程度一点不比其他人低,只是他不动声色的在观察,在想以后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内心里想到的那些东西,这种隐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将来他要有了权力那一定会用到极致。
容忍了十年终于在某一个时刻露出了真容,让更多人知道了他身上的邪恶,这个人整个颠覆了大众对他的形象,因为他知道无需再装下去了,那个空间为他所掌控,一言九鼎没有人会去撼动此一时的地位,你就想想不出来曾经的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那样的谦虚谨慎,给你的感觉就像是亲善大使。
后来知道他就从来没有敬佩过你,虽然当着众多的人给你最廉价的恭维,更多人以为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赞叹,岂不知这是让你放松警惕性的一种手段,说实话,到现在想想感谢自己的直觉,特别是到了后半段的时候,就想到一件事情,你跟他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更没有亲戚关系,他对你那么的好出于什么,假如是一个女的可能是情感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不存在,我们是正常的同事关系,那么你就要考虑这种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再到后来自己发现自己的这种直觉在其他人那里就是荒谬,他们都认为这是对善良的亵渎,后来发现我直觉中的这个人有他的拥戴者,也有跟我一样对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总觉得不能深交,因为他偶尔的露峥嵘,绝非你想象中的那样,包括他下意识的微笑,你能感觉出一种极度的冷漠。
最后的事情就不用去说了,一切真相大白,我的那位朋友也不愿意再提及那些事情,我故意的逗他,说我最初的那种感觉你为什么总是反对,难道直觉不对吗?朋友说,我们都是与人为善的人,不可能一上来就把一个人看透了,那不是我们当初的水准,当然在生活中看走眼的事情太多了,也正因为这样才会使我们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我们才逐渐的变得聪明起来,但是像那位装的那么深的人也不是多数。
有一次,跟这位朋友还有一直对那位有戒心的一起吃饭,我带去了一个有姿色的漂亮女文化人一起参加,我的这个朋友等那个装正经的人出去以后,跟我说,你带这个漂亮女人干什么,我说,赏心悦目,能让我多喝酒。他说,你没看到那个人不屑一顾的样子,我说,我跟你的看法正好不一样,他内心里面喜欢这样的姑娘不行,只是装成那个样子。
朋友说,你怎么证明这些,我悄悄地爬在他的耳朵上告诉他,你观察他一下,他似乎目不斜视的目光,你会发现五秒钟的时间他的目光就会落到那个漂亮的女同志身上,而且脸部表情怪异,这是压抑太久后的变形,不放你细致的观察一下。
正像我说的那样,我的这个朋友终于看到了下意识的这些举动,证明了他内心里面想到的那些事情,不过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后来这个“正人君子”功成名就之后的不长时间,就传来了他的绯闻,听到这些自己觉得太正常不过了,只是觉得他们把握时间地点不够科学,听说激情洋溢的他们居然在大庭广众面前激情热吻,有点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味道。
看书的目的为什么?触类旁通,看清一些事,看清一些人,让自己对那些曾经觉得震惊的事情变得如此而已,所有的事情都逃不出人性的大范畴,谁也别当装逼犯,有那么多双明亮的眼睛看着你,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正印证了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你觉得装得挺深,实际上那不过是掩耳盗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