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二百一十七)
(2018-10-05 07:5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知道音乐细胞没有在自身得到发挥,至于是先天不足,还是没有机会现在都无从说起,感觉在练歌房里面自己还能唱几首老歌,也有赞誉的掌声,至于那是不是肉麻的吹捧说不上来,反正回想起来自己走过来的六十年,在音乐方面无非就是能哼唱几句老歌,而且还记不全,用掌柜的话说,两句半歌手,经常跟掌柜的散步,走到没人的地方自己斗胆的唱两句,掌柜的表扬一下,很遗憾歌词就能记两三句,唱完了那几句就开始胡编了,掌柜的乐得不行,唱歌最后达到了说相声的作用。
小时候也不是对乐器不感兴趣,看邻居的小伙伴,有拉二胡的,练小提琴的,自己心里面也有想法,但是碍于家里面支持力度,不可能提出让家长承受不了的要求,好像曾经提过想要拉二胡的请求,被一致反对声给淹没,说别折磨家里面的大人了,干一天活够累的,在听到那支支嘎嘎噪人的声音,就免了吧。
不过我并没有这样去想,认为家里面大人不想为我花这个钱,那时候一把京胡也要二三十元,那么小提琴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家长的主要想法就是把学习搞好,可是他们不知道那时候已经积重难返了,想通过自己努力干上去的可能性就没有,但家长不知道认为学习是第一要务。
看到别人的孩子都在练就一门“手艺”心里面很急,又想到了稍微便宜点的乐器——笛子,心想除去买笛膜需要花钱,但也非常的便宜,把这个想法跟家长说了,算作是勉强的同意,跟我说,你不用去商店买,我从厂里面宣传队要一支笛子,你就去买一包笛膜即可,就这样自己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乐器。
结果不用去细致描写,自己就没有那个天分,支支喳喳吹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一个像样的曲子让人听了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家里面的阿姨让我到海边去练习,我哪敢去那里丢人,老母亲让我等到大人上班以后再练习,毫无疑问自己吹得声音变成了噪音,邻居小朋友的形容更形象,你这一吹以为茶炉水开了。
我自己倒没有那样的感觉,自己认为吹了一些曲调简单的歌曲,自己感觉还不错,特别是抖动手指发出的颤音效果,很有专业的范,自我感觉绝对的良好,后来由于没有了练习的环境,自己不得不放弃了这个乐器的继续“深造”,感觉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从噪音的大环境下解放出来。
其实,并不是自己主动放弃,是自己不好意思再向家里面的大人要钱买笛膜,人家会吹笛子的笛膜很长时间都不会坏,咱这个人口水多,不知道吹上一阵子笛膜沾上口水就发不出响声了,用手去整理一下笛膜,发现很容易碎,吹一次笛子换好几次笛膜,最后自己都没信心了,在后来院子里的小朋友告诉我,笛膜就是竹子里面的那层膜,你去找竹子砍开就有笛膜,靠,咱那有哪些本事,能那样找到笛膜,自己就卖笛膜行了。
不好意思跟大家说,放弃学笛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对乐器保护不好,上学的时候总喜欢把那只笛子放在书包里,好像随时可以给同学们吹上一段,其实,那不过是自己的胡思乱想,在学校宣传对立面吹笛子好的同学太多了,我吹的那两下也就是最基础的,根本就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表现,知道一定会让那些同学笑掉大牙。
把笛子放到书包里,并不是为了向那些吹的好的同学学习,而是成为了“防身武器”,也成为了同学放学以后的游戏的道具,既可以当短棍用,又可以当接力棒用,还可以当成匕首,记得有一次玩的高兴忘记了书包中的笛子,抡来抡去,砸到了墙上,回家以后发现笛子裂了,再也吹不出来那清澈的声音了,只好报废了,也不敢跟家里面的大人说。
到了高中下半学期,部分同学开始学口琴,感觉声调很好听,自己心里面又有了想法,回到家中跟老母亲软缠硬磨,最终同意我买一个口琴,到现在还记得花了两元三角买了一个重音口琴,跟邻居的小伙伴学,他告诉我从口琴的左边第三个孔开始吹,一吹一吸就是音节的顺序,首先要把这些音符吹准了以后再去吹歌曲。
这次自己学的很认真,但是,自己觉得来来回回吹的音符已经差不多了,就悄悄躲在家里面练习曲子,那时候先从《东方红》开始,觉得谱子简单,而且家里面大人听吹这样的革命歌曲一定会很高兴,在后来学者吹其他的革命歌曲,至于国外的歌曲,那时候最简单的就是朝鲜影片《卖花姑娘》的主题歌的曲子。
咱还在吹这些最简单的曲子,而且自我陶醉在其中,自认为已经吹得不错了,其实跟邻居家的小朋友没法比,到他家里面讨教,让他给吹一个近一时期学的曲子,那个小伙伴一吹自己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先是吹了一个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主旋律,而且听到了他掌握了分部演奏的技巧,到了第二首《蓝色的多瑙河》自己彻底的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不过自己还是宽慰自己,咱又不是去演出,自己自娱自乐的事情,自己听得舒服就行了,这也说明自己已经掌握一门乐器的技能,到后来学工劳动发的补助费,自己又买了一个F调的口琴,学会了回音的吹法,在学校的迎新年晚会上跟同学们来了一个口琴合奏,那时候真正理解成与滥竽充数的含义,自己就属于滥芋。
吹口琴一直到自己结婚以后彻底的放下了,当初还给掌柜的吹过,不过骗不了她,她也曾经学过一段口琴,比我更牛逼的是她还学过一段手风琴,不过也都跟我差不多,还没学好就放弃了,所以我们的孩子在音与素养方面跟我们差不多基本上就算作是一个盲点,后来发现女儿的卡拉OK水平说得过去,跟我有一拼。
卡拉OK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娱乐项目,自己一度沉浸在其中,现在知道那是因为男男女女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感觉在其中,严格意义上说那是猎奇,那时候并不是我喜欢上这样的一个文化消遣活动,更多的中国人都开始“解放思想”加入到这个文化娱乐活动中,练歌房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跟着领导和有钱人去了不少。
到后来自己有了话语权,又找到了一个认为说得过去的练歌房,带着业务关系不停地到哪里去唱歌,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个练歌房的名字叫“三角地”,在龙山宾馆(龙山底下商城)里面,由于是人防工事改建的,那里面是冬暖夏凉,很适合接待外地客人,后来自己知道不仅仅是喜欢那里的条件,关键是更喜欢那里的负责人,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姑娘,那个姑娘看到这个糟老头有利可图,便用他们的热情把你留住,你所有的要求她都会给你努力办到,所以你就越来越依赖那里,后来那里不知什么原因停办,自己还真的难过了一阵子,失去了玩的一个好地方,又失去了一位漂亮的好姑娘,好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