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遐想(之三十二)
(2017-12-02 07:32: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这本《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在小城书城看到后,简单翻了一下,看到有对高尔泰和哈金的采访,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说实话对哈金这个作家自己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前两年自己让高尔泰的作品迷了好一阵子,不能说他所有的作品都看了,反正自己能够找到的他的作品基本上都看了,出去他的那本《美是自由的象征》我没有看完,看完了高尔泰的一些作品还写了一些读后感,没记错的话还在五年前的小城刊物上发表过。
当天晚上就翻阅了题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这是采访高尔泰的采访记录,划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觉得这些年漂泊在外,对很多事情都看透了,说了一些婉转的话,后来又想,这也是作者的有意而为之,毕竟这样的一个人官方还没有给他“优惠待遇”,还属于边缘化的程度,自然就不可能把作家尖锐的批评放在这里,也算作是让成全编撰这本书的作者吧。
前些年买的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后来就成为了下架书,为什么会下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后来知道书店根本就没必要跟读者去解释,上级来了命令,执行就是硬道理,遇到这样的事情多了,读者似乎也有了抵抗力,知道一定是上边的那个人感觉不舒服了,因为这些作家写的东西影响力越大,特别是那些年的那些荒唐的事情的揭露,有些人神经过敏误以为是指桑骂槐,所以让百姓看不到,即便卖出去那些书,也不会引起什么反应。
后来又买了高尔泰的另一本书《草色连云》,是他到国外写的一些经历的事情,知道为什么可以在国内出版了,里面谈了诸多到国外以后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写了应邀到台湾去作画,为了养家糊口,在那里遇到的一些事情,在作者的感觉里,台湾社会层面种的一些事情,很像是在大陆遇到过的相同,例如在台湾寺庙里面发现的一些事情,让他感觉非常的不适应,估计这些不太好的感觉,让国内的某些人感觉不错,等同于批判了那边的一些政策和人。
但我不是这么去理解,我认为这是作家的写作技巧,看似再写别人,其实,是启发读者内省,知道这种通病的根源在哪里,把公开的批评变为了启发和隐喻,不过是更多的人看不懂而已,特别是审查官们,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只要不公开的指名道姓的谈论一些事情就视为没有政治倾向,认为就是纯粹的抒情,岂不知,那就是波涛汹涌的海浪,在撞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你完全可以看到在平静的文字地下,埋藏着他的那种仇恨,一个经历了政治迫害,落得家破人亡的现实,他的仇恨会是怎样,不过是他用另一种方法来控诉而已,《寻找家园》看似写了上个世纪那个最黑暗时期的不同人物,而这些人物我认为是把那个黑暗时期做了完整地描述。
在这个访谈录里面,我们似乎看不到作家像以前那样把悲剧人物描写得那么的真实,知道只有真实才能激发读者内心最深刻的感受,才能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而在这个访谈录里面,他的回答更具有了一种对事物的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语气也变得更加的“委婉”,例如,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就问了他《寻找家园》这本书籍是一本用心血淬炼而成的,又是见证一个注定不可复制的个体精神历程的磨难之书,联系到你所经历的艰难坎坷的一生,我特别想知道你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作这本书的;隔了这么些年,又如何看自己写下的这本书。
高尔泰回答:对我来说,所谓寻找家园,无非就是寻找意义。出国后,谋生不易,有一次“多维”记者来访,问我有没有“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土地”的感觉,我说没有,从来不曾拥有的东西,不会感到失去。所谓不曾拥有的土地,只是个比喻。人生短暂渺小,它的意义,只能根植于身外大的世界和长的历史。我的漂泊感和无意义感,也就是一种世界没有秩序、历史没有逻辑、个人没有着落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宿命。我写作,无非就是对这种宿命的抗拒。
你问我隔了这么些年怎么看待这本书?对我而言,回头看去,它就像一棵植物,从盐碱砂石里长出,自然而然地,就在那里了。它所能得到的一切阳光雨露的滋润,都来自中国民间。我因此也触摸到了“祖国”这两个字的深层意义。
这些语言就像是埋在地下千年的阴沉木,依然坚硬不朽,那是他性格的表现,寻找家园被高尔泰认定为寻找意义,意义在哪?作家说的那个植物,从盐碱地里长出,这样的比喻我们心领神会,这是他经历过的那些之后的深切感受,我能感受到自家内心里的那种悲凉,只是他不想那样直白的去表达而已,这种玩转是写给或说给能听懂语言之后的那种感受人的。
高尔泰非常明白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不无调侃的说:“我们生逢一个不能计划人生的时代,一切都是意外的、被动的、无从掌握的。你问是什么导致了我之所以为我,我只能回答说是上帝掷骰子。”我认为不能计划人生的时代,一定是一个专制的时代,他没有这样直白,知道这样的直白也没有了意义。我知道他希望的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尊重人权的时代,而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似乎有了这样的一线希望,在书中高尔泰回顾了那个短暂的美好时期,他说:“所想解放带来的,不仅是人的觉醒、学术思想的深化,还有新潮诗歌的高扬、新潮美术的崛起,以及文学写作的多元化……那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年代,可惜突然就夭折了。”
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为谁喊冤叫屈,而是看到了作家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特别非常喜欢他对美学、艺术和诗歌方面的见识,不妨看一下高尔泰对诗歌的见解,他说:“狭义的‘诗’字,只是指某种文体。有文体,不等于就有诗。我们讨论的是,这个文体以外的‘诗’字,具体是指什么?我的理解中所谓诗的境界,是一种特定的情境,它来自特定的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一个伟大的诗人,比如杜甫,不管走到哪里,所见无不是诗。‘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世界上没有比‘青锁点朝班’更庸俗的事情了,但是放在‘一卧沧江’之下,就有了浓浓的诗情。把这诗情表现为文字,是诗人的本事。把这文字复活为诗情,是读者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