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遐想(之三十一)
(2017-11-25 08:22: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在济南书城买回这本《颜氏家训译注》,回到小城以后,抽时间翻看,怎么也找不到当初要买他的理由,或许是自己忘记了那一段精彩论述打动了我,要不然我不会轻易地往回买这样的书籍,知道诸子百家的那些书在自己的书架上有不少,很多都没有阅读,更何况感觉《朱熹治家格言》比这本书通俗易懂,就这样把这本书放到了陋室的书堆里,靠着那本《孔子家语通解》,自己知道自己前些日子还专门翻阅了《孔子家语通解》,并写了一点自己的感受。
每次到书堆里挑书,都会看到这本书,成为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为什么要买这样一本书,自己被那段内容吸引,毅然决然的买了回来,可是在翻阅的时候,发现有点感觉不对劲了,没有在省城书城市的那种强烈的感觉,是自己一时冲动买的,还真的是自己认为有可取之处买的,就这样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把这本书找出来,寻找自己选择的理由。
一点点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当初让我感兴趣的那些段落,即便只有一两个段落,完全应该在那里把这两个段落抄下来,就不用花费将近四十元钱了,后来发现自己的这种想法并不现实,虽然有些段落自己不想要,但是,有些句子自己感觉有意思,还是觉得应该买下来,找时间慢慢的去寻找,慢慢地去品味,这位北齐时期的思想巨人的思想脉络,别看距离当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有些观点到现在依然好用,就像孔子的许多理念至今依然沿用一样,不妨在这里把我当初看好的颜氏(真名:颜之推,生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的那几个段落记录下来,让博友们看一下讲的好不好,为这个段落买下这本书值不值。
书中勉学第八8.3(75页处)写到:
人们读书做学问,本来就是要开阔胸襟,提高认识,以利于行事罢了。不知道奉养双亲的人,让他看看古人如何体贴父母的心意,秉承父母的意愿,低声下气地与父母说话,不辞劳累奉上甘美熟烂的食品,这样,他就会因惶恐而感到惭愧,起而照样去做了。
不懂得事奉国君的人,让他看看古人如何忠于职守,不侵越权限,遇到危险肯付出生命,常作忠诚的劝谏以求有利于国家,这样,他就会为自己做得不够而痛心,想去效法古人了。
平时骄横奢侈的人,让他看看古人如何勤俭节用,谦卑自守,以礼仪为教育的根本,以恭敬为立身的基础,这样,他就会大吃一惊,若有所失,收敛容色,抑制自己的心意了。
平时贪鄙吝啬的人,让他看看古人如何重义轻财,节制欲望,忌讳富有,厌恶聚敛,周济穷困,抚恤匮乏,这样,他就会感到面红耳赤,羞耻悔恨,而把积聚的财产散发了。
平时暴躁蛮横的人,让他看看古人如何小心谨慎控制自己,懂得齿亡舌存的道理,能忍受耻辱,宽宏大度,尊敬贤士,包容众人,这样,他就会退缩下来,颓丧得像身体都承受不了衣服的重量一样。
平时怯懦胆小的人,让他看看古人如何乐观放达,听任命运安排,刚毅正直,说话讲求信用,以正道求取福禄,这样,他就会勃然奋起,不在感到恐惧而无勇气了。
由此类推下去,各种品行都可以用此方法培养。即使不能达到纯正,也可以避免过分和趋于极端。可见学习得到的知识,用来指导行动,无不通达有效。
当今世上的读书人,对学到的知识,只能去说,不能去做,忠孝行为不显著,仁义表现不充实。如果让他去判断一些诉讼案件,未必能查明真情;让他去管辖一个千户的小县,未必能治理百姓;问他如何造屋,未必知道楣应横放而棁(zhuo)应竖放;问他怎样种地,未必知道稷要早种黍要晚种。他们只知吟唱戏谑,颂咏辞赋,职业既然悠闲舒适,才干也就日趋迂腐荒诞,对于筹划处理军国大事,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会遭到武人、俗吏们的共同讥笑和诋毁,多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学习是为了增进自己的才智。我见到有人读了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欺压长者,轻视同辈,人们对他痛恨得像仇敌,讨厌的像鸥枭。像这样因学习来损害自身,就不如不学了。
书中勉学第八8.4(81页处)写到:古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今人学习的动机,是为了给别人看,只求能说会道。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别人,实现政治主张以求有利于社会;今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修养自身以求得官职。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欣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是欣赏春天的花朵;修养身心以利行动,就是收获秋天的果实。
学风的兴盛与废弛,随着社会的重视与否而变化。汉时杰出的人士,都靠精通一种经书来弘扬圣人的学说,上可以通晓天命,下可以概括人事,很多人以此登上了卿相位置。末世的习惯就不再这样了,读书人只是呆板地死守章节句读,背诵老实的话语,遇到实际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所以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愿专习一种经学。
名实第十(138页处)写到:名声和实际,就像形体和影像。德行才艺丰厚的人,名声就一定好;容貌艳丽的人,影像就一定美。现在有些人不去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却要求在世上得到美好的名声,就像相貌很丑的人,却要求在镜中出现靓丽的影像一样。道德高尚的人忘掉名声,中等德行的人树立名声,才德低下的人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能认识事物规律,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可以享受鬼神的赐福,用不着去追求名声;树立名声的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行为谨慎、忧虑荣誉不能显赫,是不会把名声让给别人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深藏奸诈,谋求浮华的虚名,是不会得到好名声的。
哈哈,看到这里就知道当初为什么买下来这本书了,特别是最后摘抄的这一段,发现了总愿意树立名声的人,和窃取名声的人的最终结果,与我们现实情况竟然如此的吻合,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人给看透了,我们还自誉为现在社会的一份子,有点太可笑了,记得一位国外的哲人说过,古人的许多东西,至今没人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很现代,我们在认识观念上并没有超越他们,怎么敢说我们是现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