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775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一十二)

(2017-11-24 07:46: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人的一生就是折腾的一生,总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事业才是正了八经的事业,其实你跟大多数的人一样,不过你是还没有悟出这些道理而已,在手忙脚乱中感觉达到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在别人看了顶多是站在马路牙子上,也没有你自己感觉的有多高,可是自己却认为已经攀登到一个小的山峰上面,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味,其实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自从喜欢上了书籍,这辈子几乎就“荒废”了,这不是我自己总结的,是自己曾经的同事和家里面的掌柜的,在大多数人都不看书的时代,看书人被冠以神经有问题的高帽,现在自己很理解,很多人看书的目的性不正确,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认为读书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请,好像读书与文化知识有必然联系似的,其实,书读不好,跟吃过期食品一样,危害无穷。

 

读书的虚荣不仅仅限于工作以后,我曾经写过在高中期间,一些青春期发育较早的同学已经意识到读书是吸引漂亮女孩的利器,除去你有一副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的面孔,再就是你有丰富的“阅历”,例如你能说善辩,你鹤立鸡群,给人一种知识渊博的感觉,而丰富自己知识的除去功课之外,就是课外的阅读。

 

也不知道那些同学从那里找来那么多的书籍,估计是囫囵吞枣的阅读,最关键让人羡慕的事这些同学记性好,能滔滔不绝的讲述书中的大段的故事情节,让同学们听的是目瞪口呆,女同学听的是春潮激荡,没有这般的功夫想征服漂亮女同学的芳心几乎是不可能。

 

自己表面上并没有任何的表情,其实自己内心里面非常的明白,你想出人头地,就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自己的特长,而这些特长又是别人不具备的,有独到之处,自己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独到之处是什么,爱玩是大多数同学的特点,学习差也同样基本上差不多,像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学习好和不好看不出来,我曾经写过自己有一个学习好的同位,跟他搞好关系考试就不成问题,居然时候有时候嫌我抄得太慢,拿过考卷帮我填上数字,因为后面还有同学等着要试卷。

 

由于受个头的限制,体育项目与自己无关,文艺特长也几乎感觉没有,倒是一个比我还矮的同学成为了学校宣传队的成员,可是自己在台下看他们的演出,确实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大家不是看他的娴熟的技术能力如何,觉得在正常同学中有一个侏儒是一件挺可笑的事情,我不知道那个同学怎样去想,反正自己想到了,换成自己坚决不去干那丢人的事情。

 

那时候自己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就是家里面老父亲锁着的书橱,里面摆放着一些“内部参考读物”,这是更多家庭不具有的条件,到现在还记得有刚刚拿回来的俄罗斯作家的小说,那本《多雪的冬天》成为了我悄悄拿出来翻阅的作品,《多雪的冬天》(Снежные Зимы) 是苏联作家伊凡·沙米亚金(Иван Шамякин)重要作品之一。发表于苏联《小说月报》(Роман Газета) 19715-6期。这部小说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反应了当时苏联人们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很是发人深省。曾任游击队支队长、纵队长,后来任农业部门高级干部的伊凡· 瓦西里耶维奇·安东纽克是一个有能力、有思想、懂业务、为人正派的优秀干部,由于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而冒犯了重要人物,所以在他正能干的时候上级命令他提前退休

 

当时那能看懂这部小说,自己挑着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同样是现学现卖,囫囵吞枣的抄了一些句子,特别是对雪景描述的句子,拿到学校在别的同学讲完之后,自己拽几句,显示自己不仅仅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且也在一定时候阅读一些作品,后来发现自己的这些讲述并没有得到热论的反应,后来知道那时你已经在同学的心目中彻底的没有了正面形象,估计自己的讲述也是牛头不对马嘴,同学们根本听不进去。

 

到现在这本书依然在父亲的书橱里面,自己已经没有兴趣再去阅读这本书了,自己拥有的优秀俄罗斯作家的书籍并不少,但是自己到后来知道父亲为什么把这本书带回来,主要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的命运很像是他自己的命运,年轻时候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依然感觉顺风顺水,得到提拔的很快,解放以后成为了机关最年轻的干部,也正是这样自我膨胀在不知不觉中滋生,觉得是坚持正义,其实已经得罪了一些上面的人,到了中年几乎就被排斥,自己总认为还有可能东山再起,后来发现那自己感觉春风得意的那个年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不到退休的年龄就离开了工作岗位。

 

那时候作为一个高中生怎么能理解到这些内涵,最可笑的是自己没有把仔细阅读当成一种必然,总是想找到可以挑动自己内心感觉的那些“刺激”的情节,可是发现那么长的人物名字自己能够分辨清楚都很困难,找到一个假象中的女性,也分不清是谁的家人或女朋友,自己臆断某些情节,就跑到同学那里去讲述,可想收效会怎样,可以说是自寻没趣。

 

工作以后最初是看你的劳动态度,后来发现单靠工作态度已经明显感觉不太管用了,因为时代在发生着变化,从上至下开始喜欢有文化、有工作能力的人,但凭劳动态度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衡量爱岗敬业的标准,为了尽快弥补自己的知识欠缺,只好通过晚上夜校补习功课的方式来给自己充电,也就是这时候开始知道阅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山,随着阅读带给你的乐趣,你似乎又忘记了其他的事情,工作上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些态度,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阅读,用师傅的话说,误入歧途。

 

学校里的课程,以及自己通过阅读的那种感觉成为了自己平时交谈的话题,装成一个有文化的样子,在那些不爱学习的同事那里似乎还管点用处,但是到了那些真正意义上学习和写作的人那里就经常的露怯,后来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学老师,感觉跟他们学习是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自己成为了老师的复述机,老师讲的那些对社会和书籍的理解也成为了自己的理解。

 

就这样折腾了这些年,到现在自己也说不清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那些是受老师的影响,书是越买越多,看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两个存书的地方,不是今天从这里搬到那里,就是从那里搬到这里,来回倒腾,有时候就为了一个作家的一句话,可以来回折腾好几回,并不是自己喜欢折腾,而是自己的忘性太快,自己觉得记住了那个片段,回到自己的陋室发现记住的那段话感觉不太对,怀疑自己的记忆,只好又跑过去查找,后来索性就带回来,但是,这个陋室有限,只好用完了以后再送回那里。

 

    掌柜的说得好,你这样折腾让人感觉有些晕,你索性就呆在一个地方解决完了再回来,即便是抄下来又何妨?说的是有道理,可是,她不知道你的大脑思维在不间断的变化,有时候是把你想到的问题延伸,发现还要有新的佐证材料来圆自己的观点,最初找的材料就显得不充分了。有的时候你的想法与自己最初的想法正好相反,同样也要有足够的依据来反驳这些想法。


    折腾就是这样发生的,人的一生不管你选择了什么样式的生活,你会发现都是在不间断的折腾过程中,不过是你自己觉得有没有意义,就目前自己而言还能够感到一种内心里的平衡,所以不在乎那些,知道再折腾也没几年的事情,能折腾就意味着还有活力,总有一天折腾不动了,剩下的就是无尽遐想的分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