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那些到哪(之九百零四)

(2017-05-23 07:55: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真的可以用瞎子摸象来形容,每一个人摸的部位不一样,自认为那就是世界的本质,岂不知那不过是整体世界中的的一部分,你谈的那些感觉,就那一部分而言可能是对的,当然,从严格意义上去说,每一个人内在的东西不一样,外在的事物有差别,对同一个事物而言,依然有不一样的感受,由此我们得知这绝不是一个终极真理,世界呈现的东西是我们很难知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智力有限,更多时候就停留在你所能触及到的地方,不过是你自己的感受而已。

 

这样去延伸,我们对任何事情的了解也是如此,每一个人根据他理解的程度来表述自己的感知,而这些感知未必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不过是你自己的认知而已,也许有人会问,按照你的说法就没有统一的认知,我不否认有统一的认知,但是这种统一的后面,是不是感知的分量和程度一样,还是相似性,我认为所谓的一致不过是相似性而已。

 

我们无法用显微镜去观察每一个人对事物认知的程度,这种相似性,或模糊性成为了看似完美的具体表现,停留在一种感觉完美的层面上,生活的本身对于百姓而言不需要了解这些深层面的东西,当然他们也不会去考虑这些,我们的教育已经告诉他们一些想当然的知识,他们不会去主动分辨真假,探索人类的奥秘留给了学者,留给那些极少数的人。

 

正因为呈现出无数个不一样的感觉,才让我们感知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门类,都在用自己的发现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的阐述,对有相似感的人来说,他们则成为了拥戴者,而不同观念的一些人,他们则在表明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念,即便他们也在触摸大象身上的同一个部位,但是他们的感觉竟差了那么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系统。

 

实际上他们都在谈论一个事情,都在寻找同样一个真理,但是,他们站的部位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都认为自己的角度最全面,其实都是偏颇,但是没有人去帮助你去矫正,因为你的位置是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就像我们一下生,就注定在这个地方一样。

 

为什么要谈及这些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当需要你阐述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对事情的阐述各式各样,很少能够产生一致性的意见,这就跟瞎子摸象一样,他们的触摸点不同,自然感受也就不一样,即使触摸同一地方,你手的姿势,用力程度,你文化素养和接受社会事务的态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一个作家写了一篇作品,很多人都说写得好,你问他们,你认为好在那里,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谈感动他的地方,把这些感动汇集在一起,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的感人之处,其实,依我看只有让作者自己来谈自己创作的初衷,你可能才知道作家到底想要告诉读者什么。

 

这样说来,有人会问我,按照你这种说法,作家的感受是对的,读者的感受就不对?这个问题我一上来已经讲明了,你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你阐述的观点完全是你自己解释作品的内心想法,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理解作品的路径,那是你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唯一的最终解释,不过是一个观点而已。你完全可以站在你自己的立场上,坚守自己的观念,但是我要说的是,你的观念不是所有人的共同观念,大多是跟你感觉相似的那些人的观念。

 

我也不否认,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篇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没有想到涵盖了那么深刻的哲学内涵,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作家一样,他的一篇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为此他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后来有人问他,你当初写这篇作品的时候出于怎样的考虑,他直白的说,这是一件真事,我觉得挺好玩,就把这件事情写出来了,没想到会大获成功,这就是偶然性。

 

但是,这样的例子确实是极个别,就我阅读的这些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谈论自己作品的时候谈到的创作感受,毫无例外的都谈到创作作品的初始,一定是通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有意而为,作品是作家本人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态度。

 

而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即便与作家的想法相差千里,又何妨,这你是你自己的理解,你站的角度就是这样。要知道就读者而言,时而也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例如,在专制统治的大环境下,表现出来的都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粉饰太平的东西,自然你就无法准确表达,也不让你准确表达。

 

就像在文学朋友圈子里面,面对同一部作品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有从技术角度去看的,有从人物塑造角度去看的,当然也有从作家想要表达思想内涵角度去看的,更有用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去比较的,验证了那句话:各取所需,你还真的不能说孰对孰错,因为取舍不一样,呈现的画面也不一样。

 

从作家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是写给读懂他的人的,也就是有共同感受的人,与他们的喜怒哀乐比较相近的人,他们能够通过文字理解作家想要表达的那些情感,而这些情感自己也曾经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像作家那样记述下来。

 

作家同样也试图在某一个点上探索真谛,他塑造的人物和围绕人物编织的故事,都在印证他对这个社会的认知程度,他帮读者打开的那扇了解世界的窗户,也是他自己的窗户,试图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景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