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八百九十二)
(2017-05-08 08:24: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副标题:谈阅读
这年头看大部头的作品感觉有些啃不动了,更喜欢看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特别是一些作家谈写作的感受,去年买了不少这样的书,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格非和谢有顺,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谈大家的作品,特别是博尔赫斯那种随意和凝练的笔法,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书评可以这样随心所欲的去写,至于这般去写,能否发表,另当别论,当你成名了以后,你所有的文字似乎都成为了出版商感兴趣的东西。
手头上存有大家的作品不少,尚未阅读的也太多了,从古典作家,到现代作家的系列作品,特别近些年买了成套的大家作品,而读下来的没几本,欠了太多阅读的账,退下来之前,自己脑子里大体有一个线索,那就是根据这些年自己对作家的兴趣买的这些书籍,找出时间逐一的去阅读,可是到现在还停留在计划中,感觉没有时间完成阅读计划。
这几年假如一定要说相对看得比较多的作家,那就算作是黑塞的作品,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就像我曾经写过一样,他的作品自己几乎全都有,也几乎都翻阅过。而马尔克斯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说实话也读了不少,到现在感觉是一知半解,那些年跟着浪潮走,圈子里面兴什么,就跟着看什么,缺乏自己独立选择的能力。
现在看跟着风去阅读,也不是没好处,逼着你去看一些原本不在计划内的书籍,自己知道那些书并不是你计划内的任务,不管这个作家当下红到什么程度,可是,未必就象他们说的那样对你的胃口,假若遇到你并不喜欢的作家,那跟风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因为读不进去等于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更多时候是吃夹生饭。
所以说,看书这件事情完全是自己的一件隐秘的事情,你的喜好就属于你自己,至于有共性,那也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没有绝对的一致。每一个人对作家的理解千差万别,有的时候觉得相同,其实与你的学养和文化底蕴的积淀,构成了不同层面上的理解,相向并不是等同。
阅读的本身就是根据你自己的喜好,根据你这一阶段的心情,自己选择想要看的那些作品,眼看到了“耳顺”的年龄,我则更愿意把堆放在自己床前的一大堆书随手拈来,没有什么事先想好的东西,知道开卷有益这个道理,那怕看上一小会,感觉不对味口,你可以在更换另一本,总应该有那么一本让你驻足,真的一本看不上,那你真的应该走出去,换一下心情。
那些年经常得到老师家里面听课,看到他们桌子上堆满了书籍,自己纳闷为什么要这样,一本本的阅读不是挺好的吗?(这是自己那时候的阅读习惯)感觉这养的堆积有显摆的意味,后来知道这不是显摆,是为了阅读的需要,很可能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另一个作家的兴趣,便从书橱里面找出来这位作家的作品,还有可能作家在作品中引用了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作家要引用这样一个传说,也成为了了解真相的一个内容,自然这样的翻找就变得再正常不过了。
看到老师家属对他们这种凌乱的堆放非常有意见,经常为这些事情大动肝火,自己有些不理解,这无名的火到底为什么,老师不愿意跟学生谈这些问题,后来知道家属的意见,觉得这些读书人太自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精神世界,而家属和孩子更希望关系的物质世界,人更多时候是面对的物质世界,无法回避的是家庭里面的捉襟见肘,换成谁也同样忍无可忍。
那时候自己也是走火入魔的时间段,看到老师家庭的战火纷纷,自己还觉得老婆娘们很俗,理解不了这些男子汉大丈夫的伟大志向,现在才明白自己那时候的想法跟老师一样自私,现实中哪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事情,精神的需求必须在物质的基本保证的大前提下进行,离开这些就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在老师家他从书堆中找出想要讲给我们的那些书籍,之后,把自己的这些查找翻阅的情况有说给我们听,知道这种凌乱的摆放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寻找方便,当然,也是为了方便更换口味的需要,现在知道一本书看累了,换一本书去阅读,有着不一样的效果,很像是我们吃饭,把主食和副食都做好了,你发现了放在冰箱里的某一个物品,拿出来一尝,你会有特别的不一样的新鲜感觉。
自己曾经并没有这样的体会,用最笨的方法,设定一本书,绝对不会再去看其他的书籍,卯足全身的气力,攻读这一本书,不管你看得怎样,不看完绝不会去反动任何一本书,这样的结果依然是事倍功半,有些看不进去的书,并不是作家写的不好,而是你目前的水平和能力还无法理解,就应该立刻换一本你感兴趣的作品,自己一直觉得好不好读也要读下去,这是一个人的意志力的体现。
很后悔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没有腾出一些时间给阅读,也就是四十岁到五十岁这十年,记得那时候遇到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做到通宵达旦的阅读,可是,这样的时候太少了,大多数的时间都献给了所谓的事业,忙于日常的琐碎,很多非常好的古典名著和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就在自己的书柜里面静静的等到现在。
到了有大把时间阅读的年龄,你发现精力跟不上了,想要去系统的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过上一段时间你发现,对这个作家的兴趣不断地在变化,时而觉得不可或缺,又有时候觉得应该与其他作家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有最真实的感觉,这样又过渡到了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有点心猿意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