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八百九十一)
(2017-05-07 07:40: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副标题:关于读书和评书
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分析你为什么喜欢这样一个作家,喜欢自有喜欢的道理,至于别人喜不喜欢我个人认为无关紧要,喜欢一个作家就像你身边的朋友一样,你感觉跟他们在一起轻松自在,可能就这一点足以支撑自己的选择,至于说,性格上的,文化水平上的种种,那都不重要,这么多年一直坚守下来,证明吸引力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经常有人说,你身边的那一个人怎样,言外之意就是他有不同的看法,倒是想静心的听他的看法,后来明白了,言外之意,就是跟他近一点更好,明摆是嫉妒我们这自然的交往,到了这个年龄都明白,那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相互间保持一种客情,取长补短是长期交往的有效方法之一,更何况咱也是俗人一个。
在读书方面也是如此,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不能说谁比谁更好,即便有一个好与坏的标准,那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就喜欢那些不出名的作家,而有的人专门去找高大上名家的作品,有意思的是他们得到的快感是相同的,并没呈现读大家作品的快感比读一般作家的快感要强的迹象,在我看喜欢就有意义。
这些年自己确实买了很多大家的作品,但是,自己生活得范围内,也有很多尚未成名的作家,他们都在勤奋的努力着,而且这些人当中四五十岁,很多已经过了六十岁,依然笔耕不辍,用他们特有的热情书写心里面想要表达的情愫,我也特喜欢他们的作品,知道与大家有一定的距离,更知道缩短这种距离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不间断的去创作新作品。
作品除去构架的技术排阵布兵外,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讲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感人,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再好的布兵排阵也不会打动读者,所以,要求作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我们生活中感人的事情,把自己掌握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处理,成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么他就是人们喜爱的作家,不管之前有没有名。
一个作家费尽千辛万苦创作出来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他们多么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去肯定这个孩子不错,作为我这样的读者很理解他们的心情,有时候打开这些作品,可能一上来并没有吸引你的那种感觉,但是,当你想到换位思考,你自己是这位作家,你会怎样的去想,所以说读者与作家这样的换位思考非常的重要。
这些年自己经常阅读朋友推荐的作品,但凡是需要我写点文字的作品,自己一定会认真的去阅读,即使这部作品并不吸引人,但是,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你就像一个老师在观察学生,总能从他的行为举止中找到他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可能就是他继续努力的精神支撑点,是他改变自己的一种潜在的动力。
这些年有人说,你的文学评论总是说好话,这无助与作家的成长和进步,其实就这个问题,我曾专门的写过,就我看来目前的文学大环境,有那么一些人能够排除现实社会的各种诱惑,依然坚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已经实属不易,为什么要把他们这一点热情给浇灭,我更相信随着作品的不断创作,作家自己就能够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所在。
这些年自己大多是以鼓励为主,让他们树立相信,让他们有一种继续创作的动力,因为在我结识的这些作家中,我个人感觉这些作家的生活阅历完全可以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因为这些人有着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接近人性的本质,故事也越讲越生动,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也正是这样自己每一篇阅读后的感想,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并没有阿谀奉承的意思。
一个外地朋友找到我,让我帮助看一本他朋友写的作品,也希望我给鼓励两句,把书寄给我以后,抽了一个空闲的空挡,自己阅读了这部作品,要说有多好真的说不上,但是你能发现这个作者内心里的那种淳朴,对以往清纯少华的纯真的那种留恋,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上的每一人少有的一种渴望。
也就是从这一点上去挖掘,把现实与曾经的学生时代进行对比,让读者很直观的就可以看到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作家想要表达出在现实社会中依然保持着曾经的那份纯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更多的人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下沉沦,作家的主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有众人皆醉唯我清醒的意思,当然这也是作家对这个物欲横流社会不满的一种呐喊。
作者对我的分析非常的认同,认为我读懂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假若我们单从一个人物或人物所处的那个现实社会去看,你一定觉得兴味索然,看不下去,你只有从整体上的去了解,你才能知道作家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即便有的时候作家也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表现什么,那么评论家就要告诉他通过这个故事,他试图跟读者交代了怎样一种情怀,不否认,很多时候可能使自己的一种看法,但是,假如这种看法作家能够有一致的感觉,那么你的看法在这时候已经跟作家达成了默契。
前两天买了一本作家谢有顺的书《小说的心事》,翻看了一部分,觉得不错,跟我的想法很一致,他写道:“文学所创造的精神真实,也成了历史真实的一部分。真正的历史真实,即所谓的客观真实,它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拥有的不过是主观的、“我”所理解的真实。真实是在变化的,也是不断在被重写的。此刻真实的,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里来看,就可能不真实了。”
“记忆的真实就代替了关于这张桌子的客观真实。记忆是文学的,客观的真实是历史的,但更多的时候,文学比历史更永久。”(摘选谢有顺所著《小说的心事》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