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遐想(之十八)
(2017-01-05 08:00: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我认识的很多作家,其中好多人都有看杂志的习惯,无论是《小说选刊》,还是《小说月报》这些文学综合刊物都看,这是了解文学最新动态最简洁的办法,在省内还有《山东文学》和《青岛文学》,与这些文化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谈论文学上的事情似乎大多都是谈论刊登在这些杂志上的作家的作品,不否认这些杂志似乎有引领当代文学风向标的作用,当然更是作家展示自己实力的大舞台,想必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也绝非等闲之辈。
前些年自己还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月买一些文学刊物,觉得算是一个时髦,知道那些大家新创作的作品,以及新冒出那个有潜质和才气的年轻作家,在一个就是外出时成为消磨时间的好物品,一本杂志没看多少就到了,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旅行伴侣”,最主要还是与文化人聚在一起的话题,一部作品可以聊好几天。
每一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就产生了不同观点,到这把年纪少了几分忍让,多了几分性格,也好在相互间的争执中,在不同认识的撞击中,你似乎可以找到你需要的灵感,毕竟作品离不开人物去写,既然这样表现人物,最关键的是发觉人性中的东西,有些东西就是相同的,无论作家是如何的曲径通幽的去写,最终要有一个交代,作者的意图大白于天下。
不知什么时间开始,自己几乎很少去看杂志,空余时间大多翻阅自己手头上这些书籍,已经说过多少次,堆积在家里面的这些书,感觉有生之年是看不完了,那还有时间去阅读杂志,感觉断断续续的去读那些书籍与看杂志的感觉没什么两样,一个是刊载在杂志上,而另一个是装订成书而已,杂志选的少,书籍选的多,唯独不一样就是新作品刊载的快,对于赶不上时髦的我来说,更关心是自己读书的感觉,文学作品万变不离其中。
那次与文化人聚会,谈到了《小说月报》2016年第四期上刊载的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作家东西(本名:天代琳)短篇小说《私了》,作家默音的作品《夏日惶惶》,还有《小说月报》2016年第五期上刊载著名作家艾玛的短篇小说《跟马德说再见》,那天谈得很热闹,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很遗憾自己只看了艾玛的《跟马德说再见》,而且,急匆匆看得,没留下多深的印象,所以那天我没资格参加讨论,倒是坐在一旁的雕塑家贾真耀是一个有心人,第二天去报摊买回了这两期杂志,看完以后转给了我。
就像贾真耀给我推荐一些有关艺术方面的刊物一样,自己都婉言谢绝了,告诉他到目前为止,手头上需要阅读的书籍几乎已经安排年底,至于是否能如期完成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一心不可二用,谢绝了对当下艺术发展动向的了解,可是当雕塑家贾真耀把这两本杂志那给我的时候,自己不好意思的不接过来,这本应是自己早就了解的东西,却落在了艺术家的后面,自己知道这位跨界艺术家有着充沛的精力,阅读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类书籍,例如当下最流行的作家的作品,他阅读的也不少,至少比我阅读得多。
拿回家里面看到掌柜的坐在沙发上发呆,把这杂志递给了她,让她先替我阅读,告诉她看完了以后,再转给我看,掌柜的接过了这些杂志,放在沙发的边上,继续在那里上神,后来发现自己的那些想法根本不是掌柜的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家里面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安排好,就是最好的阅读,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生活这本书已经让她读的够累了,不想在阅读这些与现实生活“不找边际”的文字。
就像她经常的跟我说的那样,希望我退下来以后,抽出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这些书籍,把不愿意看的和没有保留价值的书籍,想办法卖出去,换一分钱算一分钱,让“仓库”腾出点让人转身的地方,书在她心里就是一个多余和负担,不再像从前那样感觉读书人知书达理,认为读书人迂腐、偏执、自私、不近人情。到了看透家庭生活本质的她用自己的率真表达自己的感觉。
最让我难堪的是,与雕塑家贾真耀聚到一起的时候,他主动的跟我谈杂志上的作品。估计他认为我早就看了,其实我真的只字未看,为了避免下一次见面的尴尬,自己利用一个独自在家的时间,把他们谈论热论的那几个作品看了一遍,说实话,感觉真的不错,虽然与我当下阅读书籍的门类不太一样,但是作家讲述的这些故事,依然把我拉回了文学作品的环境中。
自认为这三部作品,写的比较老辣,有思想深度,经得起琢磨,还是著名女作家艾玛的作品,作家讲述的这个故事感觉非常的平淡,一个女作家租借在这个渔村的农民家里面进行创作,遇到了房东男主人极特殊的死亡,之后就是作家用她冷静理智的目光去审视这个家庭女主人对发生这件事情的态度,其实在我看就是作家对夫妻之间情感的一种分析和探讨,《跟马德说再见》倒不如说是跟爱情说再见,作品表达除了对爱情的那种失望琐碎的生活细节里面,以至于到最后男主人公的骨灰洒向大海,作家最后一句,成为了点题,作家写到:“写令人心碎的人生。”
作家东西的短篇小说《私了》是一个出乎我想象的题材,把家庭里出现这样大的一个悲剧,却用丈夫跟妻子编出一个美妙的现实故事,妻子看到丈夫拿回来的存折,上面有着她不敢相信的存款数额,妻子用正常人推断,一点点靠近这钱的来历,到最后揭开,却是一个悲痛的现实,他的儿子死了,这些钱是他的补偿款。也正是这种出人意料,成为了这个作品最大的特点,表现出天塌了的感觉。
而作家默音的作品《夏日惶惶》,最初看似一个轻松自在的题材,一个画家到偏远的乡村写生,选择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户家里面居住,最初生活的前两个月里面,画家对着家人的感觉非常之好,也给她创作带来了灵感,但是,就在他即将完成自己认为可以获奖的这幅表现农家甜美生活的画作时,发生了一件让她无法接受的现实,这个农家养的一条狗,把画家交给农户的租房钱,误吞到了肚子里,农户毫不犹豫地将这条狗杀了,从狗的胃里面取出还没有咬碎的房租钱,作者要表达的东西除去城乡差别之外,更多的是写了人性中残忍与恶。对于那么忠诚于农家的狗,面对一百元钱,农户毫不心疼的就杀了,哭泣的只有他的小孙子,以及被惊吓的画家。
我知道等有空闲时间,会把阅读这三部作品的感觉写的更详细一些,敬畏这些年轻的作家,他们风格不同,但写的都很有味道,作家默音和作家东西有一个共同点,作品的结果都出乎意料,但相对于艾玛的思想性来说,更喜欢艾玛的作品,感觉浑厚,耐人寻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