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家的西北行(之七)

(2016-04-11 06:14: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山玩水

在去兰州白塔公园的一行中并没有李大师和雕塑家贾老师,作为人文学者和艺术平论家的李大师,第一天站在黄河大铁桥上已经看到了白塔公园的大概情况,由于是枯水季节,这个公园的植被显得灰突突,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自然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再加上大西北的室外温度与穿着并不多的李大师,自然不会选择去那里挨冻。

 

让李大师不知道的是,白塔公园是兰州市园林绿化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黄河的南岸往北放眼望去,唯有白塔公园这一片有树木,而且比较的茂密,与临近山坡上的光秃秃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些年甘肃省没少在绿化上动脑筋下气力,可是这里恶劣的气象环境,把巨大投入打水漂是经常的事情,每次在飞机上临近兰州上空的时候,看到更多的是寸草不生荒芜的黄土大山。

 

李大师更想了解的是大西北的历史,所以选择了去城里的书城,读书是人文学者最通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假如不是来到这里,他一定会在这个时间倒在床上,这些年他的作息时间就是晚上阅读和写作,清晨开始洗漱睡觉,几乎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用李大师的话说,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些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作息时间。

 

听李大师说,看到那些人走着去了白塔公园,他打车让司机把他拉到兰州最大的书城,听到这里自己非常的惭愧,自己去了那么多次,居然我不知道兰州的书城在那里,并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每次到那里都被安排的活动很满,根本不给你有逛书店的机会,自己想象不出来甘肃省会城市的书城会是怎样。

 

那些年正在痴迷高尔泰的作品,看完了他的《寻找家园》,觉得不解渴,到网上搜他的其他作品,找到了一些看的那才是一个过瘾,为此自己写了不少读后感,自己的这些读后感,承蒙小诚的文学刊物的编辑大力扶持,把读高尔泰的那些作品的读后感发表在小诚的文学刊物上,给了我更大的读书和写作的动力。

 

随着对作家的了解,得知高尔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兰大教过学,那年去兰州让朋友带着我去兰大参观,到了兰大以后,很想找到一点关于他在兰大的资料,看到兰大出版社的匾牌,自己去那里询问,有没有读者门市部,那里的老师告诉我在发行部里面有一间屋子,即可以去看,也可以去买,自己去了发行部,问了那里的工作人员,有没有关于高尔泰的相关资料,出乎我意料的是,那里的老师不知道这个享誉中外的作家的名字,我讲述了这位美学大师曾在八十年代在兰州大学讲过课。老师让我到展柜里面自己去看看,找了半天发现了一本兰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文章集,发现里面有人提及过高尔泰的名字,自己买了一本,算作没有空手而归。

 

虽然兰州还有全世界销售量最大的刊物《读者》,成为了兰州市民的骄傲,自己也曾经去那里参观过,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杂志就成为了第二的选择,毕竟自己有那么多的书籍等着自己去阅读,类似《读者》这样的杂志,在我看来是外出旅行时坐在飞机上和火车上最好的消遣物品,七十年代中期,自己一度也是杂志的热心读者,杂志买了不少,逐渐的你就会感觉到,读杂志就像平时吃饭,算作是一些小凉菜,吃起来并不过瘾。

 

听李大师回来告诉我,兰州书城很有特点,感觉规模也不算小,而书城的整个一楼,并不是书店,而是卖甘肃特产的超市,里面摆满了柜台,完全像是一个购物大超市,从这些买甘肃特产的货架往里走,到二楼才是书店,而且摆放的也不规范,一看就知道书店的经营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得不用这样的方法来维持书店的正常营业。

 

其实,这样的格局并不是个例,去年我到山东淄博开会,在那里我去了曾经让我记忆深刻的书店,那是三十多年前,自己干供销员的时候,来淄博发运计划外煤炭,在等待计划外列车车皮的时间里,那里的书店成为了自己的最爱,那些年自己的一些藏书都是从那里买的,时隔三十年后,我再去那里,呈现给我的如同兰州书城的这般景象,一层楼整个租给了商铺,成为了大卖场。

 

而省城济南的那个巨大的东图大楼,经过三十年的巨变,现在只剩下一层楼的营业面积,而曾经最辉煌的时候三层大楼人满为患,到现在自己在想虽然现在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更多的人到网上去浏览,但是,实体书店的日益萎缩,是不是也映衬着一种不能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在这个充满着铜臭味现实社会里,失去了专心读一本书的耐性,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

 

我曾经说过,看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根本不需要去看他的历史传说,你到这个城市的书店去看一下,你就知道这里的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历史是过去式,说明了一些事情,也有很多的未解之谜,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就个体而言,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接下来在兰州图书城,李大师与贾老师的不期而遇,上演了一场“心心相通”的审美过程,文人和艺术家的情怀,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完全是一致的,所以说,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美的共同喜好,表现出来的激情洋溢,爱心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