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随想(之十四)

(2015-12-12 07:22:21)
标签:

情感

分类: 读书随感

买书这事真说不好当初买的时候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反正是买下来的主观愿望,已经战胜了任何出现的不同想法,给自己找出的买书的理由很强大,过后觉得很牵强,可是在那个节骨眼上,你不会再去想别的事情,好像那本书就是为你出版的,是一种机遇和缘分。其实,你真的可以不买,但是对于买书有瘾的人,这种理智绝对不可能出现,除非你的口袋里银子受限,年轻时候经常遇到这种窘况,只好再三考虑先买那本,其余的等有了钱再去买,真的错过了那个时候,想买的劲头也就没有了。

 

年轻时候看什么书都好,遗憾经济受限,逼得实在没办法,每年夏天到特价书展上去淘,实话实说,降价书市真的没什么让你兴奋的书籍,知道买好书还是在平时里面,当初自己真的不知道姓什么了,工资还在三十块钱的时候,居然订了一份《中国图书报》,查看不同时期的图书发行情况,单位里阅览室的师傅误以为是邮局多寄给单位里的,后来知道是我订的,开始注意我去图书馆的行踪,在他的感觉中离偷书的时间不远了。

 

那时候单位图书馆只为疗养员开放,再就是院领导的家属,牛逼得很,我们到那里也就是看一下报纸,一旦发现有疗养员来了,赶紧给他们到座位,那时候自己想,我要是能在图书馆工作该多好,可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看图书馆的师傅能文能武,单位里的宣传广告,会议横幅都是由他来负责,单从这一点上就不行了。

 

不过不影响我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跟这位老师傅搞好关系,跟他聊一些有关图书方面的事情,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空余时间还会帮他打扫一下阅览室,让他知道咱是良民,经过一阶段的努力,卓有成效,不仅对我不设防,而且再去进书的时候还带我去了两次,把新华书店计划处的那个年轻人介绍给我,说,我要有事就让他帮我取回计划的书籍,当时觉得挺高兴,后来知道那不过是送人情而已,从来就没有让我去帮助拿过一次计划内的分配书籍。现在看看曾经单位的图书馆真的比自己家里面的藏书差远了,后来听单位不景气期间,图书室停了,那些书也成为了“累赘”,听说在关门歇业之前,让内部的人把那些书卖给了收废品的人,不到五百块钱。

 

没钱的年月现在想想也挺好,好容易攒点私房钱,遇到了心仪的书籍,不假思索就买了回来,买回来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买回来一块久日没吃过的好东西,慢慢仔细的享用,这种幸福的感觉一直延续很长时间,在书上写写画画,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摘引下一些自己认为可以打动人的句子,把这些警句编在自己给朋友的信里面,装成是有文化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囫囵吞枣而已,假如有一个人真的跟我探讨这些问题,一定会露怯。

 

到了现在买书不再成为自己特别难的事情,那种快感也随之减弱了不少,后来发现自己在买书方面变的很任性,对自己曾经认为特别好的那些作家的书籍,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即便自己知道已经拥有了这本书,但是,看到这不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而且印刷质量也觉得好与从前,也会毫不犹豫的买回来,曾经我的一位朋友在我的书架上看到过重复买的图书若干本,问我为什么重复买,告诉他觉得一本不够,万一别人借去不给你了,你还有余富的不怕这些,其实,就是一种病态。

 

不过我说的这种情况还真的有时候是这样,例如,我买徐晓的那本《半生为人》,朋友在我的书架上发现了两本,自己心情高兴当场送给他了一本,过了很长时间在阅读高尔泰新出的《草色连云》时,书中提到了徐晓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想找来看一下,竟然发现这本书找不到了,翻遍了自己的书架,找遍了记忆中的位置都没有找到,感觉自己曾经的做法还是有道理,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到当下自己买的书,绝大多数是新书,当然也有不同版本,自己喜爱的书籍,觉得就像一个人到不同的饭店吃同一款名菜一样,翻译水平不一样,出版社编辑不一样,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编时的加入新的文字,肯定也与最初的印刷出版不一样,所以,买回来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例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我最初买的版本是花城出版社的“紫丁香”丛书系列,当初感觉作品看得很过瘾,虽然这套丛书也曾遭受刁难,但出版社编辑们顶住压力出版这样好的作品而赞赏。

 

五年以后的当下,北京出版集团公司重新出版了《寻找家园》,重新修订之后比花城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内容作了增加,增加的文字多出原作品的三分之一,可想而知对于读者而言,不可能不去购买这本书,所以自己类似这样的书籍,重复的购买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浪费,因为你知道多的这些内容,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觉,就像一盘菜,质量不变,数量多了,让你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满意。

 

《百喻经译注》感觉也不止一本,最早的简装本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有一天去到书店里发现了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版《百喻经译注》同样没加思索又买了回来,感觉翻开书籍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曾经熟悉的感觉,自己知道曾经写过《百喻经译注》里面的那些故事给我的感受,知道已经把曾经的阅读彻底的给遗忘了,重复的购买又有了一个新的用途,那就是勾起你阅读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