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四十三)
(2015-05-01 00:23:47)
标签:
情感 |
分类: 感悟生活 |
有很长时间没有读书了,感觉是忙里忙外,说不清楚自己忙了些什么,一转眼一个多个季度就这样过去了,堆在床头上的那些书依然静静地守候,它们不会说话,但你能感觉它们流露出来哀怨的表情,相信书是有生命的,它们来到一个自誉为读书人的家里,它们等待着主人去抚摸和慰籍,而这个将它带回家的主人,却让它久久的在那里等待,那种失望可想而知。
并没有因书多而停止买书的计划,即便很少去网上书店浏览,但是,见到周围朋友介绍的好书,还是会点燃自己买书的兴致,就这样书越买越多,自己心里面的那种无形的压力,就一天天的剧增,最初把没时间看书,找工作繁忙的理由推脱,现在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再不去爱抚它们,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
手头上有一些必须优先考虑阅读的书籍,这是自己周围的作家写的书籍,无偿的送给你,说是让你提出批评意见,自己知道这是客气的一种说法,这实际上是自己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人家没说,我知道他们还是希望你能够在阅读后写几句自己的感受,自己答应他们的已经有三四个人了,但是到现在迟迟还没有开始阅读,说句不好听的话,欠了一屁股“人情债”。
跟周围的朋友说过,对作家好的方式很简单,一个是买他们出版发行的新书,不仅如此,还要去认真阅读他书,最好可以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知道做到这点很难,因为现在图书的发行量太大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让人眼花缭乱,可能名声比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少,更多的读者去关注大家的作品了。
我看书很杂,世界名著自己喜欢,周边自己的文学朋友的文字也同样是看得津津有味,在我的感觉里面,能引起你兴趣的那些文字和故事,就算做是开卷有益,即便有些故事它带不给你一个深刻的哲理,但是他讲述的那个故事,让你觉得就在身边发生,这同样带给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算作是触景生情吧。
正因为这样自己买书的范围也很杂,文学艺术,社科等等方面的书籍,让我感兴趣的就买,至于后来又没有最初的感觉,也无所谓,买书就是找一种能引起你兴致的感觉,即便是一句话,一个故事能引起你的注意,能让你有感而发,觉得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就这样把书买了回来,知道可能发现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感觉,那也是因为所处的地方环境不同,自己的感觉也不一样,将来那一天自己又会召回这样的感觉。
掌柜的说,读书人和买书人都基本上差不多,都属于神经病一类,她这句话曾经自己不理解,认为这是女人的狭隘观点,现在看看她们的抱怨不是没道理,因为你把自己的关爱点从一个应该停留在自己爱人身上,移到了自己精神上的“爱人”身上,这种移情别恋确实是对女人的一种伤害,假如是女读者毫无疑问成为了对老公家人的伤害,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就是一种自私。
看一本书把你带进无我的状态,你还会考虑身边的事情吗?根本不会,你已经游离于现实社会,灵魂出窍,飘逸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之中,能把这种感觉带回现实社会的是正常人,带不回来的就真正成为了神经病,年轻时自己看的太多了,所以我曾经跟身边的人说,书看好了,是心中有数,看不好就是满盘皆输。
自己年轻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一个文化人,整天泡在自我的满足之中,让掌柜的十分不满,对到家中来高谈阔论的那些老师和文友,掌柜的基本上无一例外的说成是伪君子,她判断是非的标准很简单,基本上穷的快连饭都吃不上了,还在那里高谈阔论,不知道家里面老婆孩子们想什么,现在想想痴迷就是自私,不考虑别人,只想自己的事情。
年轻允许幼稚,允许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这种感觉随着你学习的不断深入,对社会现状的不断了解,要从自身的角度延伸出去,置身于自己之外看问题,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知道自己曾经的偏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度时间自己觉得生活中再好的事情,不如徜徉在精神世界的遨游中,捧着一本书,就像拥搂着自己爱人那样的甜美,觉得自己可以清贫的过日子,精神崇高比什么都重要,后来知道这是一种偏颇,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假如你自己不成家立业,独身一个人感受清贫,感受寂寞这是你的境界,问题是脱不了俗,七情六欲一点不比别人少,但是,忘了你守清贫的同时,有什么理由让老婆孩子跟你一起守清贫。
过了这么些年,物质的需求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小康社会的最基本水准,解决温饱问题,不再是家庭的唯一需求,买书不再是影响家庭生活的问题,读书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可是你发现分散你精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你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且集中精力的阅读一本书籍的气力大不如从前,哎,等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已经老了。
现在又学会了为自己开脱,看书的问题上不必强求自己,根据你的精力和实际情况,能看多少算多少,能点什么就看点什么,年轻时候读书是学习,是为了提高和进步,到了这个年龄读书就是消遣,就是让感知世界的眼睛,回归到审视内心的过程,反正知道到死也看不完这些藏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