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二十四)
(2015-04-11 05:45:49)
标签:
育儿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一天也不知道干点什么就这样过去了,感觉工作上的那点事情永远也干不完,即便把更多的事情交给了下面的那些人,目的就是让自己清闲下来,知道离开是一件迟早的事情,提前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听说突然的离开一直融入生活的工作,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有的人很快就会适应,有的人几年都在郁闷之中。
应该自己不会这样,因为从事的这项工作,没有实际看得见的利益,除去工作指标,就是工作状态,没有什么让人难忘的权利,不仅如此,每天都陪着笑脸,生怕得罪了这些客户,把客户当成自己的恩人,不仅我这样,所有的员工都是如此,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年自己就这样的走来,心里面那才是一个累,急于退下来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自己早就规划好自己下来的事情,自己租的书屋,就是自己规划中的重要一项工作,掌柜的让我把放在泰山大人家里面的那几十箱图书搬回来,重新整理一下,把那些不想看的书整理一下处理掉,至于是卖给收废品的,还是捐赠给其他人,让我自己看着办。自己知道掌柜的安排的这项工作并不重要,也不想急于去干,因为,在早之前自己就有这样一个想法,找人帮助编一个图书存放软件的程序,把自己的图书重新的分门别类整理一遍,估计这项工程需要几年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自己曾经在藏书并不多的时候,有一个图书目录,只是记录了书名和购买时间,后来发现这种记录没有任何的意义,以后就不再这样的记录了,我买书也是狗一阵,猫一阵,文学和社科类的书没有时间排序,一度痴迷于文学作品,几年时间里自己几乎无一例外的买回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在夜校里面学外国文学,在老师讲述各个时代的那些大家的作品的诱惑下,自己像着了魔一样,几年时间跟着课程的进展,想尽办法去买那些被老师讲的栩栩如生的优秀外国作品,外国文学所涉及到的那些作品中的很多,自己都在那几年中逐一淘到,一度让自己兴奋不已,记得很清楚在夜校里结识的那几个朋友,对我的淘到的这些书籍羡慕不已,也正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从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自己翻阅了大量的古典外国文学的名著,说实话,自己就是在那里囫囵吞枣,看得懂,看不懂,感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多多少少了解了这本书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自己可以在课堂上不客气的回答老师提出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知道同样是虚荣心在做崇,读书就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阅读所有的好书,的确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年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
记得很清楚八十年代后期,那时候跟自己的老师听课,谈论从文学名著过渡到哲学和历史,经济和民俗学方面的问题,自己也从文艺作品改为社科类书籍,几乎小城的书店跑遍了,到书店都会关注社科方面的书籍,觉得不过瘾,利用工作的便利,自己每次进京,都会去京城的三联出版社门市部,中国科学院出版社门市部,还有位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店门市部。至于五四大街的那些书摊就更不用说了,在记忆中社科类的大部头书籍都是在京城买的。民俗学的书籍大多是到出版社邮购买的,疯狂了一阵子,那时候自己也为拥有社科书籍比较多而自豪,自己的几位老师把自己的藏书当成了他们的工具。
书就是在这种狂热的情况下一点点的积累起来,自己不承认这是自己刻意的藏书,拥有这些书籍是自己这些年里面的一个嗜好,书越看越杂,买书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各种门类的书籍就这样像老鼠搬家一样,一点点的积累起来,到现在感觉已经泛滥成灾,自己家里面的这些图书,早已经“人满为患”,租的那个书屋也呈现出无处纳客的现状。
经历了几次搬家,书就成为了一锅烂粥,过去自己记忆好,大概书的摆放地点能记一个大概位置,现在几乎这种记忆不存在,所以想要找本书那才是一件非常之困难的事情。自己卧室里的那个三角铁焊的书架,已经被乱七八糟的物件给遮挡住了,找一本书就更困难了,自己知道很多好书成为了“死书”,而这些书记都曾经被列入阅读计划之中。
随着自己对书籍兴趣的不断变化,自己深刻感受到分门别类的摆放和整理归案的好处,从那时候起自己就想到了认真的整理书籍这件事情,也算作是对自己买书的一次大盘点,知道那一天自己真的看不动书了,交给家人或捐赠给某一个小学,这样的整理目录一目了然,让他们可以去挑选。
因为整理和记录这些书籍,不单纯是记录,要在翻阅目录的大前提下,讲述的概要和作家的简要情况写出来,这样将来自己需要或别人需要查询相关资料的时候才可以更便捷,单纯的记出书名没有什么意义,整理图书的过程就是回味自己看书的整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