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二十六)
(2015-04-13 00:10: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每参加一次签售会,床头的那堆书里面就会多一本,这年头自己身边的这些作家都比较勤劳,虽然已经年纪一把了,但创作的势头不减,别的不说那个大个子方便面头型作家,已经在这些年里面出了十几本书,感觉依然还有继续出书的想法,而其他的作家也都是这样,几天不见,再见面的时候基本上都在谈论着新书即将发行的事情,从去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有这种自己熟悉的作家在小城签售。
前两天“三协”两个作家分别出了书,搞了一个联合签售仪式,自己应邀参加,在那里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小城作家,去的人真的不少,场面很热闹,感觉有点像春节的团拜会,平时里你想都想不到的一些熟悉的面孔在,知道到这里来为了跟作家助兴,因为说造势有点假,感觉参加这种活动也算作是一种激励的过程,看别的作家孕育的“孩子”终于生下了,用硕果累累形容,反省自己的创作成绩,就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上。
有人会问,这么多作家写的东西,那些去捧场的人都会看吗?这个我还真的不敢说,就拿自己来说,假如应作家的委托,让自己写点读后感,算作交代任务吧,自己一定会大致的翻阅一下,感觉对自己口味的文字,自己会停留的时间长一些,知道切入点可能就从这里面下手,知道对你感触最深的那些,下笔写起来也感觉特别的有思路,但更多的文字自己几乎是一目十行的掠过,相信更多的人就会束之高阁。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有些读者看他们到活动现场表现得是那样的兴奋,其实这是他们内心里面的一种需要,想在现场结识一下作家,像那些崇拜影星和歌星的人一样,找他们签完字,近距离的看到这位作家之后,了却了内心里的那种猎奇,之后恢复了自己的内心需要,开始追逐新的猎奇,手里的这些书籍几乎毫无例外的成为了摆设品。
把作家创作的劳动成果放在家里面还算作是一个不错的读者,更多的人把这些自己亲自淘来的书,经过长时间的搁置以后,在某一个休息日里面,将这些书籍一并处理给收废品的,换回可怜的区区几文钱,忘了这些书籍购买时花的“大价钱”,这些精神财富已经堕落成为了向废报纸一样的地步,卖掉他们成为一件想都不去想的事情。
在圈子里面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同样是出了很多的书,包括诗集之类的作品集,同样这成为他交往朋友时代的见面礼,据说他的一本作品集不知道在什么场合里面送给了一位秀色可餐的女士,那个女士当初是怎样表现得不得而知,猜想到一定让这位作家心潮澎湃,激情洋溢。
送去这本书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面,圈子里的另一个朋友,在小城的某一个集市上,看到有人摆放在马路上的书摊,出于好奇蹲在那里看了一下,发现了这位作家的大作赫然摆放在那里,问了摊主怎么卖,摊主更实在问他感觉多少钱合适开口讲,这位朋友最后花了一元钱将这本书买了回来。
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打开书记的封页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这位作家苍劲有力的提款,请某某女士雅正,岂不知,在这位女士的感觉里,作家送给她的这本书,就是逢场作戏,不如送她一个更实实在在的物品,书对于这位女士来说一文不值,只不过是作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得十分重要罢了,作家给读者题的字都不顾,就这样给处理掉了,当朋友把这本书在一个场合里拿出来给他看的时候,那才是意见让他感觉很囧的事情,可想而知中国作家就出于这种状态之中。
我还听说一些官位不小的干部,经常会有喜欢攀附他们的文化人送来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些官员也会很客气的留下,也几乎和更多的百姓一样,放在那里就忘记了这些,不知道送书的这些人希望你能够发现他们,会在某一个合适的机会扶持一下。遗憾这些官员需要干的事情太多了,那有时间估计这些作家的创作成果。但是,这些人倒是有点素养,到他们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会找来秘书让他们帮助将这些赠送的书籍,作家们签名的扉页撕下来,之后这些书就让秘书们处理掉。
自己知道对作家好,就是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用心的去阅读他们的作品,之后就是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与作家进行交流。当然,买他们的书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送给你一本,但是,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去买,感觉这是对作家劳动成果的尊重,要知道写一本书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
对于作家而言,每一部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至于对谁的胃口,这个他很难去把握,因为在书籍泛滥的今天,读者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符合大多数人口味,成为了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劳动成果,很热能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地步,更多的读者需要的是一种消遣,就像看二人转那样一笑了之,他们不想去了解作家写书的真实目的,真实目的留给评论家门去挖掘,自己发现身边的这些作家写作的目的还多多少少想表现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想性,这就成为了一件两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