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买书理由(之三)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简单的说,对于读书人来说,买书的理由很简单,喜欢就买,因为但凡读书的人,有着自己对作家的喜好,特别是感觉“对脾气”的作家,即便他的作品未必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对于喜欢他的读者来说,不会嫌弃这些,因为想了解一个作家,就要对这个作家所有的文字去收集和阅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作家的真实,你才有自己的发言权,至于理解的对与不对,在我来看并不重要,因为对于读者而言,根据他个人的喜好,文化修养,品格定性等等因素,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一百个读者,会须有一百个不同的角度,没必要去强求一个共识,理解作品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的感动,或不同意见,都代表你自己,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阅读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不过不难发现,伟大的作品表达了人类相同的共性在其中,这才是我们有了相近的感受。
继续谈论在书城里面见到的那本《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的话题,可能有的读者会说我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离我们相隔百年有余,似乎跟当下的现代文学相距甚远,有点脱离现实的意思,其实,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不受时间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都会闪动璀璨的光芒,因为作品讲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愫,发觉得是人类相近的本性,历史不会改变善与恶的共识,即便我们似乎感觉现在的开放,是我们固有的观念有所松动,其实,这些所谓的开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此相似的那段历史时期,时间发生变化,人本性所折射出来的那些没有质的变化,场景与地点的不同,不能改变人类共有的表现方式和品行。
带回家以后,拆开了塑料薄膜裹住的图书,翻开以后看到了翻译这本书的两个翻译家在后即里面的讲述,“陀氏的书信是他毫无修饰的心迹袒露,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展示了他内心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感受和变化,无疑是他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本《书信集》选中了二百多封书信辑录而成的。”一句话,囊括了作家一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全面了解作家一生的命运,是一部非常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作品。
对于每次买回来的书籍,最早会十分兴奋的将买来的书籍,进行登记和保护处理,就是给买来的新书包上书皮,这个习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不得而知,觉得这是保护图书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就像我们上学时父母为我们包书皮一样,让课本用得更长久,对于图书而言同样如此,而包书皮的纸张,也非常的讲究,感觉给图书包上的书皮,就像给孩子穿上的新衣服一样,到了后来,自己知道书皮包的再好看,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书籍买回来是为了阅读,读懂一本书是买书和看书的关键,注重书皮的好看与否,那才是本末倒置,从那以后书籍恢复了它原本的面貌。
买回来新书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丛书橱里将这些新结识的“朋友”请出来,与它们一一握手拥抱,开始随意的翻阅,并应该是与它们“热烈交谈”,不管交谈的时间长与短,粗略的了解是你对它们产生感情的一个必然过程,想到了恋爱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一种恋爱的过程,一点点的走进作家为我们展示的大千世界之中,那里的人物,风景和故事,是否可以撩动你的心扉,这就要看你与作家的情趣是否相近,不过对我这样一个吃粗粮的人来说,很容易就被作家俘虏,跟着作家的喜怒哀乐而进入。
随意翻阅的做法,是这些年里面自己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本书你在随意翻阅中,找到了你感兴趣的内容,你便会从主观上对作家有一个初步良好的印象,而一本书翻了几页没感觉,那这本书会须在自己的书橱里面被长久的闲置,知道这种做法偏颇,但是,这些年自己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安排自己的阅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假如说,最初的阅读,是跟着老师们谈话的议题展开,那么现在的阅读,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情趣和一时的冲动而定。
自己知道存有这么多书籍的现实,要想每本书都细致得去阅读,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毕竟到现在,还是上班一族,在单位上阅读自己的书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只有工余时间,才是你自己决定阅读的空间,而更多的时候,被其他琐碎的事情占去,阅读成为了一件挤时间的事情,自然像我这样的粗略翻阅,成为了了解你所买书籍的一种“捷径”,自己觉得这本《人不单靠面包活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与我去年买的《梵高艺术书简》应一起翻阅,因为在他们的命运中,有那么多相近的地方,虽然一个是文学家、哲学家,一个是艺术家,但是他们追求艺术的那种执着,面对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非常的相近,他们都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和文学家。
就这样确定了下一阶段阅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