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范小青作品系列(之七)

(2012-12-20 07:59:1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发生在两个名人身上的故事

--读《李书常先生雅正》有感

 

作家范小青在她的短篇小说《李书常先生雅正》里,为我们讲述了发生一个著名老画家陈白渔和著名企业家李书常两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个著名的画家叫陈白渔,有着自己的性格,不畏权势而献媚,不为金钱而流俗,独立特性,从骨子里有一种傲气,绘画水平有口皆碑,上门求画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只要陈白渔看的顺眼便很好求,价格绝不难为买画人,显得很随和,但是,对权贵和暴发户,看不上眼的那些人,别提赠画了,无论你用多高的价格来收买,一概拒之门外。

 

在日常生活中陈白渔有一个特点,喜欢到自己家边上的超市里去买物品,几乎到了每天必去,去了就要买的程度,整个超市都跟他混了一个面熟,但是,陈白渔这种喜欢购物的习惯并不被家人看好,特别是家里面来自农村的小保姆,觉得这种消费也算是一种浪费,但是,画家陈白渔不管这些,其实,我们看到作品的到最后,发现这是作家刻意地讲述,在作品中起到前后对应的一种效果,也是作家思想表达的一个伏笔。

 

作品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李书常作家也有介绍,这曾经是这个城市里响当当的著名企业家,可以用赫赫有名来形容,他一度的辉煌,让这座城市的人家喻户晓,而且有关他的消息更多的是来自于广播域报纸,当然他也算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对陈白渔老先生的画作自然也是喜爱有佳,托人求陈白渔老先生画作一幅,老先生见来求画的那人熟悉,便答应下来。

之后的某一天,老画家陈白渔来了兴致,趁兴便开始作画,感觉不错的画作画完后,正准备给李书常写落款,无意中在家里的电视上听到了这位企业家的讲话,也不知是那句话说得不好,还是像作家写到的那样,陈白渔赖先生没听到李书常后面的话,单从他一上来讲的那句话,就惹得老画家的反感,原定要落款送给李书常的画不给了。

 

李书常没有得到老先生的画作,便想尽办法收集和收藏老画家散落在市面上的画作,也通过陈白渔老先生的亲戚,想尽办法继续索要,例如他找到陈白渔老先生的儿媳妇,帮助他儿子上了重点中学,这样的人情,找公公画幅画,答谢人情不为过,但是,早已经有所“戒备”的老画家,始终不给这位李书常得到赠画落款的机会,弄得家人很没面子。

 

这种僵局在随后发生了一些事情中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在我看来也是作家对老画家经历很多事情之后,一种性格的细微变化后的准确把握,此一时彼一时,成为观念改变的一种自然过渡,当然,不仅仅是老画家陈白渔,同时也写到了曾经轰击权势的企业家李书常也经历了他事业上的大起大幅之后的重新认知,两种不同认知上的改变,其内涵中有着一种相同的意味。

 

企业家李书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败下阵来,作家没有解释这种败落的原因,到是举了老画家家门外的超市关门歇业的事情,这种关门歇业同样也是企业家倒闭的一种隐喻,以小见大是一个很巧妙的表现方法,表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残酷无情,其实,纵观整个作品,这种市场竞争的场面在作者笔下早有表述,老画家门外的那个超市倒闭后的几次更改门面,而短暂的生命力,就是竞争激烈的无声表述。

 

超市的关张歇业,使习惯买东西逛商场的老画家没有了去处,失去了自己为数不多的乐趣,到是让家人感觉到了一种欣慰,不再为老画家随便购买商品而伤脑筋了,有意思的是,作家没有将这种庆幸让家人停留多长时间,超市倒闭不久以后,那里的居民,包括老画家的老伴和保姆,发现这个超市给百姓带来的便利是不可小视的,超市倒闭之后,他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但是,从那里买回来的物品,他们发现很难有质量的保证,把城市人的这种有了不觉,失去后悔的心理描写的细致。

 

更有意思的是超市倒闭,作为企业家的李书常企业的倒闭,成为了这座城市里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而随之又发生的事情就是老画家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住进了医院,这几件看似并没有必然联系的情节,其实,他们的发生我们可以隐隐感觉到其中的相似关系,经营不善与超市倒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不善同样也是倒闭的一种必然,而不注意身体引起疾病,不得已住进医院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不同的事件发生,也预示着作家讲述这个故事的转折的开始。

 

作为企业家的李书常在自己企业倒闭之后,把自己的家中的收藏品卖掉,其中包括陈白渔的画作,用这些钱承租下了老画家陈白渔家门口的那个超市,重新开办了为百姓服务的超市,在超市开业之后,老画家也身体逐渐恢复,出院回到家中,出院后的老画家陈白渔到超市里面转悠,看到摆放的物品,与之先前的超市一样,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唯有现在改变的是陈白渔老先生只看不买了。

 

这一天,陈白渔老先生又来了兴致,泼墨作画,一幅他自己很满意的画作出炉了,来了兴致的老画家还特想给人题款,想把这幅作品送给一个人,就在这时他想起了李书常这个名字,不仅如此,曾经对这位企业家的反感和提防的感觉全都消失,他感觉这个名字特别好,甚至有一种奇怪的亲切感觉,陈白渔不假思索地就写下了:李书常先生雅正。他想找曾经托他画画的那位先生转赠给李书常,而那位已经不知道这位曾经赫赫有名企业家现在身在何处,无奈老画家只好将这幅裸游题款的画作挂在自己的家里欣赏。

 

作品最后很有意思,作家写到:“李书常的名字又出现了,他已经是一个超市王,他的连锁超市,几乎开遍了这座城市。有人到陈白渔家坐坐,看到墙上那幅画,再看画上题的字,就问陈白渔,陈老,这个李书常,就是那个李书常吗?陈白渔说,我写这个李书常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是那个李书常呢。”

 

看到这个时候,我想到的是作家为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中的若干个相似之处,最初写老画家陈白渔有没有事就跑到超市里面去买物品,这种嗜好与企业家的李书常喜欢收藏字画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都不是生活急需用品,看似这种随意的购买,实际上是写这些人生活富足的一种表现,收藏的心理的那种满足感受,与老画家陈白渔喜欢买物品的心里感受是一样的,而随后通过生活中的起起伏伏,使他们的感觉在一点点发生改变的诱因也是一样的,老画家从讨厌这个名为李书常的人,倒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以至于一度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家的李书常,在经历了自己事业上的起起伏伏之后,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的张扬,这种性格相近的对比,想必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

作家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更多的人愿意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找到快乐和带来最美好的回忆,其实,作家试图用这些故事告诉读者,这个故事背后是她要讲给大家的一些道理,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作品的思想内涵,作品只停留在讲故事上,那这部作品就没有艺术生命力,一个好作家,一定也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哲学家,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启迪读者的心智,就像苏格拉底说过的那样:“艺术家恰当的安排万物,驱使事物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和谐一致,直到他创造出一个规划有序的整体。”我越来越感觉到范小青的作品里面充满了这种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