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家马骏画展有感

标签:
杂谈 |
分类: 音评影论 |
画家马骏是省城朋友介绍认识的,用一面之交形容不为过,我的这个省城的朋友是一个热心人,自己是省城媒体的大腕记者,但骨子里有点梁山好汉的味道,热衷于交往各类型的朋友,既有文学大腕,又有艺术大腕,而且在上层建筑领域,认识一些说话落地有声的人物,唯独让我理解不了的是,他有那么多的朋友和人脉,却在他自己的仕途上缓步慢行。
记得去年到省城,他领我去了书协的一位领导那里,感觉他是轻车熟路,不过不是为了我的事情,而是,为了他的一个朋友的事情去找他,从那里出来,我好奇地问他,你与这些官员结识,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笑而不答,假如他为了搞到他的书法作品,这种接近也可以理解,看不出他对书法的特别爱好,基本上与我相同,有也可,无也可,没有一种强烈的要的愿望,即便知道这些大腕的作品,会有一定的价值,或升值空间,问题在于对这些没有像其他人的这种经济头脑。
省城的这位朋友,还带着我去认识了一个画家,一个很有个性的画家,到现在我依然记得,与这位被介绍为省城艺术界的青年才俊,但是,晚上的多半时间,他谈论更多的是保健,根本不像是一个艺术家,倒像是一个中医大夫,保健方面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让我想起了张五本的口若悬河,但到头来却落得欺骗的名声。
马骏算是我跟朋友认识的第三位省城的艺术家,朋友跟着他来小城,在电话里很神秘的告诉我,晚上我带着这个奇人,让你见识一下他的艺术风范,由于跟着他见了不少的艺术奇人,他的这种神秘兮兮的口气,并没有提起我多大的兴致,我不懂艺术,所以没有与之相同的那种感觉,只是告诉他,我只认识你,别人我没兴趣,大华一起吃顿饭,不是为了艺术家,而是因为你。
在酒店见到了朋友介绍的那位艺术家马骏,我这个人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对所谓的大腕,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巨大的兴致,所有的名人,不过是我知道大概情况足以,自己一直考虑,他们的艺术成就,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不过就是一个欣赏者而已,至于欣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艺术修养,更何况自己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不在一个位置上。
还好,初次的见面,感觉并没有像,曾经见到的那些自我为是的艺术家,他给我的感觉是比较谦恭和低调,在晚饭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谈他的画作的艺术风格,只是邀请在画展开幕式的时候,一定要去给捧场,自己也实话实说,那天正巧是上级来检查指导工作,估计要去也要等开幕式以后。
画家马骏在小城画展的开幕式,听说搞得非常之隆重,省领导、省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小城的党政负责人,驻青部队的部分领导参加了开幕式,用盛大来形容不为过,省城的朋友对我没参加开幕表示遗憾,其实,自己心里的直接想法,没去参加开幕式,就我而言是因祸得福,艺术欣赏不是赶大集,更不是凑热闹,而是,去感受艺术家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一个慢慢品味的事情。
两天以后的那个下午,我去看了这位著名艺术家马俊的画展,在显著位置上的宣传广告上,赫然写着“走进中南海的绘画大家”,后来从介绍中看到,他的画作在中央大领导的办公室里都有作品,而且他现在的名声,远不是在省城,在全国都是一个叫响的国画大家,很遗憾,我对他的画挂在那里并不介意,或许艺术家马俊介意,因为这是证明他艺术功力的一个证明。我一直在想,那些对中国画特别有兴趣的官员,是他们真的懂?感觉更多的是附庸风雅,他们对绘画的理解,多半是别人介绍的,很少是他自己的。
我看到了他的那展出的六十余幅中国山水画作,觉得这位艺术家确实有着他的艺术特点,它的大画面,表明了他的艺术大视野,这种气势恢宏的大视野,成为了更多领导喜欢他画作的必然,从他的画作中你可以感觉艺术家试图表现出来的一览众山小的博大胸怀。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位同样画山水的都国桢大哥,他们的画风非常之相近。
其实,我更看好他在展室中,陈列他十八岁时用素描的方法,临摹“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足以见得他年轻时候下的功夫,而且也表现了他的艺术才华,我用相机拍了局部部分,感觉他今天的艺术成就,与他的年轻时的努力密不可分,马骏自己后来也表示出来,这幅十八岁临摹作品,到现在自己在临摹不出这种水平。
其实,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不需要去刻意的介绍和宣传自己,在小城美术馆的展览,我是最清楚不过的,开幕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即聚人气,随后便是冷冷清清,第二天就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了。而马骏的画展我去已经是第三天的下午,看画展的人依然不少,而且就我观察都是一些对中国画喜爱的画家和国画爱好者,我想观众是对艺术家认定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