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路上的老师与朋友(之四)

(2012-10-09 06:19:29)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素描

 

                     九十年代的“隐退”

 

八十年代的对文学的“疯狂”,到了九十年代自己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既有现实中的无奈,也有自己心里面的真实想法,用单位的领导话说,你已经“误入歧途”,不可救药了。用家里面掌柜的话说:自私的让人无法忍受,你不适合结婚,更不适合成家立业,何去何从,自己考虑,最终要由一个选择。

 

扪心自问,八十年代后期,自己已经感觉是“彻底疯了”,所有的事情都以听课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即便在单位也无心去工作,把老师讲给我们的那些观点,未经自己整理、消化和理解,便复述给自己的同事,也不管他们的感觉,部分同事也说我是疯掉了。事情走向极端以后,必然就会有一个彻底解决的方法,在工作和兴趣面前,在家庭和学友面前,如何选择成为了抉择的时候,深思熟虑后,自己选择了“隐退”,从九十年代后期,到新千年的将近十年时间里,悄然离开了那个曾经让我无比痴迷的文学圈子。

 

原因有二:第一个,文化人的这种献身精神,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气质,彰显文化人的性格和铮铮铁骨,固然是让人敬畏。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面前,他们的清贫,他们拮据的生存状况,让我对这种执着产生了怀疑,难道真的就要如此的献身文学,就要走上这条实现自己文学价值,且遥遥无期的清贫之路吗?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还是文化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在困惑着我。

 

看到自己老师家里面硝烟弥漫,烽烟四起的大小“战事”,看到老师也无法自圆其说的现状,到现在可以理解我的这些老师家人,对他们期盼的真实意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终,还是另一和空想,永远与现实没有关系,更改变不了什么,如此的下去,就等于是永远的清贫,谁愿意,谁有如此之高的境界,去承受这些。

 

其实,我知道他们同样是希望有一天会改变这种现状,他们也试图努力过,记得堆放在郭老师家客厅里面的数十箱葡萄酒,就是试图用这种加价变卖的方式,挣得一点“外快”,可以短时间里面,改善一下那最清贫的生活现状,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经商的脑子,那及时向红酒最终还给了“批发”给我们的客户。我曾经写到过的炸酱面,那时候吃这样的饭,对我们当时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那炸酱面里面肉丁少得可怜,买几毛钱的肉,只好用廉价的黄瓜和元葱充数,多放一些甜面酱,就是这样大家感觉到是无比的心满意足。

 

在我们的圈子里,老师和学生,一个比一个清贫,相比之下,我还算是一个“有钱的人”,但是,更多人不知道,自己口袋里的那点“碎银子”,也是克扣家里面的生活费,从掌柜的那里舔着脸要的,幸亏家里面掌柜的结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岳父岳母承担了我们平时的生活费用,假如我们自己住的话,清贫的程度,估计与自己认识的那些文友差不多,那时候自己还可以口袋里,拿出一块两块的款项来,圈子里其他的人,不夸张的说,三毛两毛都没有,捉襟见肘的事情司空见惯。

 

更何况,在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具有实力的企业家,愿意帮助那些有潜质,有真学识,有影响的的文人,知道这些文人的要求非常之低,遗憾没有一个愿意伸出手帮助他们从暂时的困难中走出的人,这种悲剧性的结果,对我是一种恶性刺激。精神的支撑固然重要,但是,物质的最基本的保障,同样是文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夜校同学王惠青,是八十年代上夜校认识以后,关系最好,走动最多的一个人,他不幸的“身世”,同样也是给我带来了震撼,他的才分,他的阅读,他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以及他对文学名著的那种痴迷,还有他那清秀的字体,都成为我愿意跟他一起的理由,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同样倒在了清贫的日子里,就是因为没有钱去看病,到朋友那里讨药吃,他数次到我家里面索要消炎药,也正是这种乱吃药,让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突然的去世以后,他曾经在的那个困难企业,拖欠他的医药费,直到三年以后,才“破例”补发给了他家人。

 

另一个,夜校同学安郁忠,与我的情况相似,以文学青年的面貌出现,迷惑了一些喜欢文学的女孩子,他的女朋友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走进他的生活,当时,我们还为有这样一个漂亮的姑娘而羡慕不已。然而,他们结婚以后,安同学依然沉迷于文学之中,“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谁能忍受这样的男人,就这样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妻子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离他而去,一度被我认为是最幸福的小两口,就这样分道扬镳,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第二个原因,自己家里面,见到自己的这种疯狂,已经到了临界点,同样到了家里面掌柜的承受力的极限,索性让我自己去选择,一个是回到“人间”,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或者别再让家人操心劳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放飞自己,去做自己想干的事情。这种最后的“通告”,同样成为我自己审视自己曾经做法的必然,也是我做出最终选择的关键时刻,其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就这样简单,自己却以献身文学为假借,来回避对家庭的责任。

 

从九十年代初,自己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回到了属于自己工作的单位,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人和单位领导对我“玩世不恭”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是自己再不和老师与文学作品接触了,只是把这种追求,当作自己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一种定位,与老师结下的友谊,依然是我拥有的最难得的精神财富,到现在他们依然是我的良师益友。

 

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的时间,自己还会不间断到他们那里讨教,老师们也会经常到我家中,或到我单位里面看望我,大家一起交谈,感觉他们用豁达的胸怀,理解了我的“退出”,也许正是自己这个选择,这种随后的努力,让自己重新找回了在领导心里的最初感觉,在家人和领导的感觉里,我回到了人间,检验了几年后,委以“重任”,使我有一点点能力,为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做点事情。到现在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够为文化人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小事,才是真正对文化人的一种支持,即便这种支持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万个精神鼓励,不如一个切实的行动。

 

也许自己曾竟从清贫里度过,也清楚地看到本不应该清贫,却在静守清贫人的境遇,知道清贫与窘迫,对于一个人意味着是什么,他不应该是文化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他们同样应该受人尊重,这个社会应该让这些有思想,有文化,有建树的人,有颜面的活着,所有带给他们的窘迫与艰辛,都是这个社会的悲哀。遗憾的是这种感觉,不过这是自己的看法而已,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自己依然看到一些文化人,正在经历着自己曾经经历的那种清贫与窘迫,人太多了,爱能莫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