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上的老师与朋友(之五)
(2012-10-10 00:1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从九十年代初期的“回归”,到九十年代末自己被委以“重任”,让家里面的掌柜的松了一口气,相对稳定的工作,相对可以满足虚荣心的职位,都成为了一个时期里的“风调雨顺”,自己知道这种回避,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退缩,更应该说是一种圆滑,曾经自己从老师那里得以“真传”,早已经改变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心里面始终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不违背良心的原则,无论组织让你如何去表态,心里面最后底线我始终固守着。
其实,我知道所谓固守在内心里的那个情节,就是对文学爱好的情节,就是想通过阅读与观察,进一步了解人性在现实社会中表现的过程,人性是一个有共性的东西,细节虽然表现的千差万别,但是,总体上的感受是相同的,善与美,丑与恶,文学和艺术的探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恐怕就是源于这种对人与大自然的本性的理解上。
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就是我们生活现实中的真实,即便有着它的凝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故事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书本上的人物远远比不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丰富多彩,因为我们知道人内心中包含了人所有的情愫与感知,既有上帝的影子,也有魔鬼的驱使,这种人性的变化和差异,构成了人命运的决然不同,也让人生表现的丰富多彩。
就如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写到的那样:“每一种艺术和每一种探寻,以及同样地,每一行为和追求,都被认为要达到某种善的目的。为此,善就被恰当地宣称为是所有事物的目的。但是,在事物的目的中存在某种差异,一些活动,其它是与创造它们的活动相分离的产品。哪里存在与活动相分离的目标,那么产品的属性就比活动更具有善的性质。于是,因为存在许多种行为,艺术和科学,它们的目的也就多种多样。”
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自己逐渐的知道了曾经自己的疯狂,是那个年龄段的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有一位哲人说过的“当你二十几岁时不是狂热分子,你一定是生理上有问题,当你已经四十多岁时,你依然是一个狂热分子,那你一定是脑子有问题。”什么年龄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和举动,即便这些行动现在看来是那样的虚荣,而那时不知道这是一种虚幻,而坚定地认为那就是自己最崇高的理想。
买书的疯狂,随着图书的泛滥成灾,随着自己变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情趣的改变有所收敛,算作理性的回归吧。就像是自己艰难的选择回归到“组织”中一样,读书在没有曾经的“目的性”和功利主义,越来越变得漫不经心,读书就像是品尝一杯好茶、吃一道好菜,品一盅好酒。凭着你兴趣的浓厚程度,根据你自己时间随意安排,有的时候就是随心所欲的看到什么读什么,觉得这样也挺有意思。
依然记得老师曾经告诫我们,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能间断的习惯,知道老师的这番用意,也就像一位哲人说过的那样:“一切优美的文章不是别的,只是各种角度、各种方位下所见的人生图画;它们可以使我们按照它们给我们呈现出的物象的性质生起各种情趣来,如称赞、惩责、羡慕、嘲笑等,一个艺术家,如果除了他的细致的趣味和敏锐地了解以外,还精准地知道人类理解的内部结构和作用、各种情感的活动,以及能分辨善和恶的那种情趣,那他一定更能刺激起我们的各种情趣来。”
自己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作找到了自己可以变得轻松的方法,那就是充分发挥手下人的工作积极性,将更多的权利放手交给他们,留给自己更多的空闲时间;家庭也相对的稳定了很多,经济情况有所改观,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闲钱”,读书和写读书笔记,也依然坚守了下来,也就在这时,对文学的那种情节,似乎又从内心深处醒来,之后遇到了,给予我文学创作顶力支持的众多作家与文人,正是他们的出现,似乎又激发起自己感觉已经渐凉的对文学爱好的热情。
介绍我加入小城作协的介绍人是《青岛文学》编辑赵夫青,他是引领我走上文学评论的老师之一,没有忘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城第一个“现代文化研究会”,他就是发起人,也是负责人,一大批立志文学的热血青年,以至于后来产生了一批,在小城乃至全国有了影响的作家,可以说赵夫青老师功不可没。
这些年里他在《青岛文学》上,给了我很多次机会,自己知道这些机会的后面,是他对我的鞭策与鼓励,最初稿子的文字表达,与对作品感觉的定位都显得是那样的肤浅,但是,赵夫青老师依然鼓励继续写下去,而且对我的文字耐心的帮我修改,指点迷津,经过了赵老师的修改与调整,整篇文字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也正是他给了我自相,同样,是他重新点燃了自己爱好文学之热情。
随后与之交往越来越多的那些作家文人,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曾经,现在与之他们交往的最初,同样是上个世纪的时候,不过是自己全身隐退,他们则成为了“成功者”,他们的名声随着作品的问世,如日中天。他们也自然成为了我的老师,泰山文学奖获得者刘涛,高级记者,著名作家宋文华,《青岛文学》副主编、作家韩家川、作家李明、诗人、作家高建刚,诗人高伟、作家连谏、瑛子、艾玛、张彤、臧洁等等。
真正让自己又回到爱好文学之路上的是二零零六年三月份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从那时起自己便在努力开垦和精心播种着自己的这块田地,通过学习其他文友的文章,得以启发,将自己内心里想到的那些,整理成文字,与博友们相互学习,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自己觉得,用这种自己宣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一个释放精神压力的很好的方法,不仅仅对于写作是一个提高,同样的将自己压抑在内心里的种种不快,在这里一吐为快。
当然,自己知道博客这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对于很多人也有他们的不同看法,例如我的上面的领导,就不希望我在这方面“过于用心”,对我的这种“附庸风雅”有微词,他们觉得自己的某些直白,是不讲政治的一种表现,他们不希望将一些事情,用公布于众的方式表露出来。他们误以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其实,他们就是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面有点影响而已,走在马路上,更多的人不知道这只“大鸟”,何其人也。
从喜欢文学的开始,到眼看着“革命成功”的时间就在眼前,算下来四十年有余,现在自己又捡起来本属于自己内心向往文学,或许是一种冥冥之中,这种天赐良机,不应该回绝,自己今天的看书学习,已经没有了功利色彩,成为了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书籍成为了滋养精神的养料,写字也成为了一种排解与消磨时光的消遣方式,这样走下去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