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路上的老师与朋友(之二)

(2012-10-07 06:47:46)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素描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深感没有文化的难处

 

高中毕业以后,不知何时才可以就业,也不想在家里面呆着,经过父母同意,去了小城的国棉厂做家属工,虽然,每天只有六毛钱的工资,但是,自己还是用“爱劳动”的特点,适应了那些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工作,或许是干家属工,有家属的界定,就不会让这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干太沉重的工作,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的工作就是在后纺车间,一个叫“烧毛”的车间里工作,将烧好的线筒子,放到车上,等装满了,就送到整装车间,在那里打包出口。

 

后来知道,我干家属工的那个国棉厂,曾经有很多的作家和艺术家在那里工作过,只是自己不认识罢了,也正是有了这个短暂的工作经历,让自己知道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含义,在工厂的车间里面,老三届的大青年,学习基础比我们扎实,感觉个个都有两下子,那些自己感觉名不经转的工人,总会用他们的方式来“难为”你,或许是拿张图纸让你帮助看看,或许是拿一本书,让你帮助看看那些字你认不认识。

 

可想而知,整个高中学习期间,都在玩的过程中混过来的,怎么会认识那些字哪?逐渐的那些工人知道了像我这样的没文化的年轻人,肚子里面的那点东西少的可怜,他们时而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你们这样子是不行的,要有一门自己熟悉的技术,你才可能生存下去,生活的现实,混是混不出来,要靠自己不屑努力去实现。

 

自己在高中毕业前的时候,还笑话自己的一个老师编的打油诗,觉得连自己都不如,后来知道,那首打油诗是老师有感而发,不管它押不押韵,它的内涵是老师们真心所想,老师是这样动情的给我们念到:“春苗到学校,宝书要学好,待到毕业时,看谁用得上。”,自己进入社会以后,才知道老师这首打油诗的真正含义。

 

可能这种无知,加空虚的心理压力太大了,自己开始逐渐的去考虑如何的去弥补,也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原因,让自己学会了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看,学这写一点自己的感受,虽然词不达意,但是,自己知道坚守是一种“笨鸟先飞”的好方法,那时候还不知道“勤能补拙”的说法,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找夜校去补课。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份,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单位是一个属于半医疗,半公益的疗养院,算是一个事业单位吧,单位里面人人才济济,院长是延安护校毕业的老干部,院里面充满了各种有业务技能的人,从医学教授,到革命老干部,以及解放前给国民党做事的文化人,到那里的不长时间,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那时我进单位第一次分配,就分到了院办公室工作,他们看我的档案。觉得是根正苗红,想象中是一个人才,自己也对这种分配沾沾自喜。

 

但是,不常的时间,老同事就看出我实在顶不起来办公室的文书工作,自己明显感觉在老同志面前,根本抬不起头,他们交代的公文写作,我是什么都不懂,外加上扭七八歪的字体和错别字,让老同志笑掉大牙,不常时间就被发配到疗区干卫生员,随后发到手里的那把扫箸,那个拖把,还有刷厕所的棕毛刷子,成为了不需要文化的工作岗位上的“便捷工具”,这种打击让我知道了自己疯玩最终得到的是什么。从头再来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上夜校,也是自己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所有自己后来学到的东西,看的书籍都是被巨大的环境压力给逼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