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兰州(下)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小时候家里面养鸡,小孩都愿意玩宠物,虽然这是家里面大人养的,并不是我们的宠物,养鸡的目的很明确,等母鸡养大了,可以下蛋,补贴计划供应鸡蛋不够吃的现实情况,另外,计划经济年代肉也是供应的,养鸡可以不定时地杀一只,改善清贫的生活,虽然那个年代部队大院也不让养鸡养鸭,但是,像我们这样有院子,人不多的地方,养鸡成了家属们的副业之一。
买来小鸡,放在纸箱子里,看到小鸡聚在一起的样子很可怜,因为可爱,就想抓出一只玩,但家长不让孩子去抓,告诉我们鸡太小不能抓,只好蹲在那里看,后来知道小鸡象婴幼儿一样,身子骨太软,抓不好会危及生命。但是,年龄小觉得刚看不过瘾,就偷偷拿喂鸡的饲料给它们吃,感觉它们是永远也吃不饱一样,有点像我小时候的德行,为了让它们高兴就不停地喂它们,最后终于有几只小鸡因吃得太多给撑死了。
为什么一上来写这个情节,自己两碗拉面吃完以后,让我想起来那些被撑歪了“嗉子”的小鸡,歪歪扭扭的走动,觉得不再可爱,而是可怕了。此时的我就像那些被撑歪了嗉子的小鸡,觉得自己不能弯腰,不然拉面就会从嘴里倒出来,咱就是这样没出息。
从那里出来,朋友邀请我去参观一下兰州非文化遗产展览馆,正好想借此消化一下,答应了下来,车到那里九点多一点,而那里正常开门时间是十点整,我提议先到黄河边上散步,之后再走回来看,朋友知道我腿上有疾,问我走路能行?自己告诉他们现在走路已经不成为负担,而且准备下一步走得更远,就这样我们沿着黄河边,边走边聊。
今年黄河上游雨水多,兰州黄河地段较往年水位上升得厉害,虽然我在电视里面看到过类似的报道,但是,我没有想到今年的水是如此之大,我们三年前来乘羊皮筏子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曾经参观过的水车公园,朋友告诉我水车现在都已经被淹没在黄河水下,原来沿黄河边上的茶摊,现在遭已经没有了踪影,据说淹没了很多曾经建设在河边上的建筑。朋友说,前两天他们陪外地客人到黄河边参观,亲眼考到河面上飘着冰箱等物品,这肯定是淹没了那里以后,被水冲下来的。
黄河沿岸两边中的很多树木,现在都已经淹在水中,曾经的某一个公园,据说是很有文化品位的地方,现在已经是警戒线拉着,公园淹没了一半,无法参观了。站在那里看着滚滚黄河水,感觉人在大自然面前,就像是浸泡在水里面的那些树木,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卷入水中,向东流去。
到滚滚的黄河水中,看到了几只野鸭子,倒是没有了沿岸的商铺,它们的危险系数也降低了,在水中感觉是悠哉游哉,沿着向东流去的河水,它们顺水漂流,飘到很远的地方,见它们从水面上飞起,飞回到上游的地方,让我想起拉小时候玩的滑轮车,一个人或两个人坐在滑轮车上,沿着大坡往下滑,同样有风驰电掣的感觉,就这样上去下来,乐此不疲,人类与动物就如此相像的地方。
兰州那都好,唯一一个让我还接受不了的是,他们不紧不慢的性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时间他们是一分钟也不会提前,而且花钱让他们找个导游,就为这事情他们翻来覆去商量了半天,感觉是不愿意挣这份钱,因为这里是全额拨款的单位,有这点钱和没这点钱,与他们个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漫不经心。倒还好,最后派出来一个解说员,还算是让我满意,不紧不慢的讲述,倒让我有了记忆的时间和照相的时间。
这个博物馆是兰只是政府的文化宣传阵地,免费参观,每天上午十点开门,下午五点关门,整个展馆两千多平米,分为风俗、陶艺、秦腔等展馆,用了大量的图片和硅胶人物塑像,倒是感觉不错,特别是在秦腔展馆里,看到了镇馆之宝的秦腔剧本,更知道秦腔发源于甘肃天水。我一直很纳闷,对于这样一个免费介绍兰州历史的公共场所,却发现参观者寥寥无几,我半开玩笑的根解说讲:假如我兰州教委主任,我一定会把这里当成中小学生的必来的一个教育课堂。导游说:“主要原因是他们来不愿意花钱请解说,所以不知道内情是什么,也就感觉索然无味了”。听完以后,觉得这不算是理由,还是重视不够,其实这也是资源浪费,不是吗?
这间剪纸坊胡书记来过,里面摆着她的剪纸画像,牛逼,不让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