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九十八)
(2012-07-29 06:52: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人是一个永远也分析不完的事情,别说是你身边的人,细细想想你自己了解自己多少,更多的时间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对与不对我们似乎忽略不计,也知道这种忽略不计是不以影响别人生活为大前提的原则,而今天我自己感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依然是一个未进入的境地,自我感觉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欺骗,有人说这种自我欺骗是一种自我保护,这是一个说不准的事情。
为什么要谈及这样一个问题,还是从自己身边的这些书籍开始思索的,这些书籍的购买,是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之后的一种自觉行为吗?现在坦诚地说,未必,有一些书是自己在阅读了作品之后,觉得喜欢这样的作家,也就主动地搜索他们相关的文字,成为了他们的粉丝,但是,对这些作者投入的情感到底有多深,自己也说不上来。
而更多的作品不是跟着图书介绍,就是听身边读书人的“引荐”,最初对一些作者自己就是一无所知,在书店的货架前,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而翻看这些书籍,找到相同的感觉,自然就成为了自己囊种之物,也成为了日后自己的精神食粮,但是,用这种方式得来的作品为数很少,这取决于自己到书店的次数。
更多的是在身边那一大帮文友们的交谈中,在网络上发现那些已经早已出名,或刚刚被发现的有影响的作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被发现,之后便是逐渐地去接触和了解,也是在找到共同的感觉以后,将这些自己认为可以“继续交往”的文人,列为了寻找和观众的对象,而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渴望。
跟着别人的提议,或者是引荐,其实从自己的角度讲就是一种被动,随后自己的选择和寻找,同样是一种被动,只不过是自己很少去发现自己的这种被动而已,自己一直将这种选择认为是一种爱学习的表现,其实这里面功利的因素已经非常的明显了,其实自己成为了被潮流推着走的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很少是自己从心里寻找到的一种磁场的吸引。
自己的盲从从一个角度来分析就是一种浅薄,其实你完全可以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路,不一定非要去迎合什么,即便你迎合的那些已经被公认为什么样的地位,假如你没有自己的想法,永远被这些所谓的思潮裹挟着,你可能永远就是一个复述别人观点的机器,你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请。
自己到现在时常在眼前的一个画面上考虑自己这些选择的逻辑性,例如眼前的这本尚未阅读的书籍,你当初买他的理由出于什么?是基于对他的好奇,还是你与作者有一种观点上的相近,假如这些都没有为何将这本书买回来哪?后来发现自己的很多书籍的购买,都是跟着出版商的介绍而采取的实际行动。
不客气地分析自己,带有很明显的虚荣心,那种占有后的虚荣的感觉,像皇帝的新装,那种得到后的快感,有点像一个人的意淫,所有的书籍不过是给你提供了不同类型人观察世界的角度,要通过你自己的判断去与作者去沟通与交流,绝非是一种模仿与笑纳,他们是加工出来的成品与半成品,需要你再进一步地去加工制作,成为你自己可以接受和欣赏的食物,因为这些接受,最终表现在你自己身体吸纳营养的程度多少而言,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位哲人(叔本华)讲给我们的那段话,他说:“我们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就像学生习字时,用钢笔依照老师用铅笔所写的笔划而照样书写一样。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当我们暂时不自行思想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以籍以休养精神,而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
是的,我就是想说,我们经常被现实中的所谓共性的东西推着走,当自己判断不了这种共性的真假的时候,自己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盲动,很有可能自己在其中的自认为收到的效果,与之自己想要追寻的那些适得其反,一句话,学会自己的判断和思维方式,现在来看所谓的潮流,更多的都是误人子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