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九十六)
(2012-07-19 00:28: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原准备把放在办公室里面新近买的书拿回家里面,不知为何一拖再拖,现在也没了兴致,一直放在办公室自己办公说前面的那个地方,一位朋友看到我堆放的书籍,感觉已经影响视线了,看玩笑得说:“开始筑攻势了?准备抵御来自那里的侵略?”不好回答,随口说了一声:显摆。
说显摆有点名不副实,因为自己的办公室很少有人进去,即便自己的同事进去,也是说完是就走,从来就没有人对你堆积如山的书发生兴趣,到是我希望有那么些员工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生存第一位的严酷现实下,他们一如我的从前,把有限的那点工资全部用于家庭的日常开支上去,哪有闲钱去买闲书,看闲书。
即便自己对员工借阅我的书籍绝对是慷慨大方,觉得培养一个与自己喜好详尽的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遗憾的是自己看书的角度与年轻人不相符,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人,同样是看不到一起,他们说你看的书都太深奥,俺们喜欢看热闹地。靠,这就没办法了,自己从来从来不认为桌子上的这些书深奥到哪里。
一直想买两个书架放在自己办公室里面,将那些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便于自己的查找,遗憾这也成为了想法而已,不是不想这样去做,而且自己还想自己出钱做这件事情,而是,现实情况用不了多长时间,自己就要离开那里,倒计时算的话,也就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快就会到来,到时候给别人腾出来办公室,这书架就又没处放了,自己家里面斗大点的地方,绝对是不可能有地方摆放。
自己办公室到是给配了一个文件橱,固定资产,有一个固定资产的标贴站在厨子的角落里,像我这样级别的领导,基本上没有文件可以看,发到自己手里的文件,不客气地说,在央视的报纸上一个月之前就有了,办公室负责同志拿这文件让你审阅的时候,自己赶紧拿起签字笔写下:已阅。说实话,那些事情根本不管我们的事情,打印出来都是浪费。
记得在三十几年前,上面来一个文件要层层传阅,感觉像那么回事情,特别是我们家里面那个革命的老父亲,看文件有瘾,可能给领导干秘书干的,那时候各级部队都向领导机关保送文件,几乎每天都是在审阅文件中度过,到了他退休以后,没有任何文件让他们审阅了,这让他们特别的不适应,一直到现在回家的时候,老革命还在抱怨,组织把他们都遗忘了,没有任何消息给他们传达,我跟老革命讲:现在已经不发文件了,老父亲的那种表情,自己知道是一万个不相信。
自己的文件橱,最初还真的放几份有关工作上的文件,后来发现那些所谓的文件,几乎只有一次阅读的价值,放在那里纯粹是多余,之后每年都让办公室的打扫卫生的同事,到我哪里去拿走,让他和报纸一起卖掉,办公室的同事了解了自己的这个脾气,也就不再强行把那些文件放到我这里。
后来文件厨子成为了我的“博古架”,里面堆放着朋友馈赠的“文物”,有自己出差时买的“历史文物”,最有名的是一个从新疆买回来的“檀香木”手镯,还有新疆和田玉手镯,因为我的朋友在那里,正巧赶往那里,他带着我们到乌鲁木齐大巴扎参观,被新疆小贩子紧追不舍,爱于与少数民族和谐相处,掏乐一百元钱买了几件,回来跟朋友说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好东西,同事看了以后摇头说道:打死我也不相信,真正好东西你就这样对方在这橱子里面,一看就是假的。
自己这些年跑了不少地方,几乎无一例外,走到哪里自己都会根据当时的心情买上一件半件有代表性的当地文物,装作自己是一个内行,就这样自己的博古架里面,有西藏买回来的天珠,有江西买回来的樟木小佛,有安徽买回来的古砚台,还有就是别人的无私赠送,整个橱子里几乎是满满当当。
我有一个大哥懂点玉石的鉴定,他到我那里看了我郑重其事推荐给他我认为是宝物的东西,他仔细地看了以后,对我说:你满橱子的这些文物,让我出一个公平的价格,我顶多出一千元钱。靠,西藏的那个天珠是从藏民的脖子上摘下来的,他一开口:就要五千元,我费了多少口舌,讲到了八百元,他哈哈笑道:假若我是那个藏民,我会让你拿出一万元买下来,你这个人最好骗了。娘地,这叫什么话,不过也不是没道理,自己经常让那些看似热情的商贩讲的五迷三道,最后花冤枉买下来,拿回家掌柜的嫌弃,那给朋友看被笑话,成为了真正的“二逼”,咱就这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