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的日子
(2012-03-31 00:18: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现在下基层是各级干部最往脸上贴金的一件事情,提及下基层好像就如同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成了亲民派了,其实不过是一个走过场的事情,从上到下都是如此,听说大领导下基层要在一年以前就安排制定好,到什么地方,考察什么事情,谁来负责解答,安保工作如何做好等等这些事情都有板有眼地计划好了,大领导带着亲民的形象,在那里问寒问暖,遗憾的是想听点阵的东西还真听不到,皇权社会的大臣善于报喜不报忧。
我认识一个基层领导,曾经被安排接待大领导,大领导是分管教育的,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如何,看到这里的学校房屋简陋,教学设施更是不堪入目,很奇怪地问陪同的这位领导,不是上面给拨了专用款吗,为何还是这样?那位基层领导不知如何解释,看看陪同上面来的那些人都面无表情,他突然明白这件事情要他承担的意思,只好狠下一条心,跟大领导说:你是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好话?领导自然让他讲真话,他告诉领导分配下来的那点资金不够教师的工资,哪有钱去办这些事情。大领导扭头就走了。后来我认识的这位基层干部,被调往其他的单位任职,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到现在他也不得而知。
我总觉得现在我们讲的所谓的下基层,不过是蜻蜓点水的一种形式而已,基层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两天的时间皮毛都了解不到,从何而掩去解决问题,说句难听的话,走马观花,酒足饭饱,感恩戴德就万事大吉了。自己知道有些基层对上面来人“下基层”反感的要命,但碍于上下级关系不好说,硬挺着安排,最后上面的人刚刚掉头走了,就传来斥责声。
绝非是我杜撰,有一年春节各级要去探望一线职工,而且还要访贫问苦,上面想当然地拨付了一些慰问金,但是,那点慰问金分到困难群体手上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可是上面的人不管这一套,认为这是一件值得下面感恩戴德的事情,传真件就过来了,负责同志看了随行的人员名单,额头上的汗都惊出来了,这些类似蝗虫般的随同,算下来的费用,出去拨付的那点慰问金要搭进去之外,还要有一大笔“额外开销”,假如他们不来把额外开销用于走访都富富有余,谁也不敢去电话说就别来了,只好打掉的牙往肚子里咽。
不瞒你说,我们最少要有一两次“下基层”的任务,我倒不是为了往脸上贴金,工作性质需要到下面去了解情况,其实,也可以不去,用电话的形式也可以了解,但是,中国人的这种相互走动的礼道,觉得不亲自去一下就有见外的意思,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也硬着头皮逐一的去探访。
刚干这件事情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人物,像现在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芝麻官,看到人家供奉这你,笑脸相迎,热情相伴,觉得很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接下来自我膨胀后的忘乎所以,让自己的那点虚荣心,彻底的变成了愚蠢和丢人,人家把你当成一盘菜,自然也就让你跟着当地的风俗走,每每自己被人架着上车,醉眼朦胧的样子,感觉他们真正意义上看到了我的丑态。
后来知道自己不过是替别人在做事情,在自己的行当里没有高低之分,所有客户都是大爷,自己才真正意义上是孙子,历经将近十年的时间才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上帝,也成为了让他们接受的“自己人”,到那里你不用去将冠冕堂皇的话,你到那里全当是去了自己的兄弟家里面,除去讲过年的话之外,就是文化娱乐活动,再就是用最大的诚信去接受他们的敬意,用酒杯的数量来证明自己的诚意。
在我的感觉里面,下基层与下酒桌没有什么区别,今年年初计划中的下基层,正巧赶上我在博客里犯了不讲执政错误的当口,停止了口无遮拦,停博以后,把工作目标放在了五个县市,在那里一次次地表达自己中心的谢意,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充分发挥自己臭得一塌糊涂的扑克技术,在那里与他们一比高下,最后就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的清醒,上车回返的路上昏死过去,坚持,再坚持,知道没有别人替你,即便你知道这是最后的努力。
文字写到这里或许博友们知道我一上来写的那些感受来源于何处了,基层不怕上面的来人调查研究,不怕他们三五成群地三番五次,害怕的是人来人往,不解决问题,给他们添麻烦,添累赘,最恨那些抹抹嘴巴,拍拍屁股,连声感谢话都不说的人。
听说:我们上面的管理者又有了新的动议,让机关干部每人到基层去两天,其中住一天,以便更好地了解民情,听到这里我就有一个感觉,是哪位脑子被驴踢了的高参出的馊主意,走马灯似的下基层能了解什么?除去给基层添烦、添累、添心堵,再不会有别的了。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某一个省要求机关干部下基层,下基层的成本费用达两个多亿,靠,把这两个多亿用在基础农业上不是更好吗?哎,形式主义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