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圈外
(2012-03-30 00:04: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物素描 |
一般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社交场合,我们习惯的把自己的这个场合叫圈里,因为都是熟人,不说是知根知底,也可以说为混的面熟,而且更多的人有一种习惯,自己的圈子一旦成立,就不再愿意到那些生疏的地方,我们俗称的圈子以外的地方,陌生从心里说是一种距离,从情绪上讲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情绪。
我同样也犯这个毛病,虽然自己总结下来,这些年圈子不断地在变化,从同学圈子,到同事圈子,到夜校同学圈子,以至于到文学爱好者圈子,以至于到现在的文化圈子,每一个圈子的离开,都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所以对新的圈子总有一种极不情愿加入的感觉,但我这个人又不太“守身如玉”,一旦发现自己进入的圈子,比自己曾经拥有的圈子更有吸引力,自己很快就会迅速调整方向,接受自己的“新爱”。
现在的圈子算下来也就是两个,一个是同学的圈子,这个圈子已经变得非常之疏远了,正因为大家都在为生活苦苦挣扎,所以相聚在一起倾诉衷肠的欲望变得淡漠,也就这样长期地淡忘下去,知道不管怎样的淡忘,终究会有一天大家聚到一起,因为这种为生活打拼总有片刻的时间,兴许那就是大家共同期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退休前,或许退休以后,跟着感觉走。
在一个圈子就是所谓的文学圈子,这个圈子算下来已经十几年有余了,这些人已经是可以用“烂熟”来形容,且不说好到那个程度,但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说,已经看到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这样的分分合合几次了,当然,这不是我们交往的主题,在圈子里面大家还是在彼此的才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展示自己的文学天赋。现在有几个人已经真正成为了牛逼哄哄似的人物。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我们大家的殊荣,虽然与自己一分钱的关系没有,但是,他在这个圈子里面,就这样一点虚荣。
前两天一位曾经是另一个圈子里的朋友打来电话,让我不要沉迷在一个圈子里,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去充分的结识天下豪杰,可能你的想象力就会萎缩,就失去了你曾有过的活力,不否认他说的这些,自己已经与他很长时间没有坐下来聊天了,知道他是某高校的教授,是一位很有自己建树的艺术家,我接受了他的邀请,自己独身去了自己认为圈外的场合。
从哪里出来,自己的感觉就是象是独自一人到外地出差一样,有不同的景致,表现在结识了未曾谋面的那些人,很有特点,也有相近的感受,那就是大家在海阔天空的神聊时与之相像的地方,唯独不一样的是自己始终保持真沉默,在观察者这些陌生人的谈吐,似乎从他们的谈吐中感受到自己可以汲取的东西。
其实,自己去的是曾经朋友的圈子,我认为是圈外,毕竟整个桌子高朋满座,我也只认识一个人,而这个人我不需要去深入了解,可以用“发小”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关系,当然,现在已经成为教授的他,多了一层知识的外衣,而我在他的介绍里,成为了一个敬业的企业工作人员,与在坐一样的是文学爱好者。
请客的是一个大部门的中层管理者,用朋友介绍给我的是青年才俊,曾经是某大学里面的优秀教师,正因为优秀被派往机关成为了公务员大军中的一员,感觉是前途无量,他现在扮演的角色,自己知道是走仕途的便捷台阶,只要自己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前途无量不是一句恭维的话,他的自信已经在他的话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桌上其他的人,我分为了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公安系统的朋友,坐在哪里听到他们谈及的话题,可以给你一个感觉,他们正在春风得意,另一个部分我说是与执法相关的部门,其中有公证处的领导,有法院的领导,有著名的律师,也有踌躇满志的年轻公务员,他们谈及的话题多半在目前法律的效能,与当下执法所可以达到的限度,大多数人认为是公正的“代理人”。
现在不管什么场合,一旦这个场合有酒,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被我称之为:“融化作用”,自己知道作为陌生人的我参加,在坐的给位同样都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我是在坐的年龄最大,朋友介绍我是用了溢美之词,但是,依然感觉有些尴尬,不过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借用摄入酒精后的集体“融化作用”的现实,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不长时间便称兄道弟起来。
在结束前的当口,大家一直“拥戴”我作最后陈述发言,自己想了一下便做了以下的表述:“谢谢各位的厚爱,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朋友精心选择了这样优美华丽的地方,这般盛情让我受用不尽,在坐的各位朋友我用自己的发现来总结,我们都与“工”字有关,不管是工人的工,还是公家的公,谐音相同,这里有公安(局)的朋友,有公正(处)的朋友,有公路(局)的朋友,有公证执法的法院朋友,有的公心断案律师朋友,还有公众般的人物大学教授,再就是我这个工会的老人,祝各位兄弟姊妹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家庭和睦,干杯!”在我起身拿衣服的当口,不知谁再说:“那老头真会说,不愧是干工会的。”靠,不知道咱实“喜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