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等待是虚幻--读哈金小说《等待》有感
(2012-02-16 01:56: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有一种等待是虚幻----读哈金小说《等待》有感
在圈子里蚂蚱眼对文学作品的眼力我始终不怀疑,就像他选取的摄影作品的角度一样,感觉出来这是极少数人拥有的灵性,他对文字的灵性也是同样,当他极力推荐我尽快阅读作家哈金的这篇名为《等待》作品时,就知道这肯定不是一篇泛泛之作。让蚂蚱眼说好的作品在我们接触的这些年里面几乎很少听到,而他的这种异常,倒是让我觉得一定要找到蚂蚱眼说好的感觉,他不仅仅是推荐,而且帮我从网络上下载下来。
几乎自己是一气呵成看完了这部作品,首先应该感谢蚂蚱眼的鼎力推荐,让我有幸看到了近些年里我认为是艺术性和思想性为数不多的好作品之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到最后的时候,主人公孔林的反思和感悟,我可以说是含着泪读完的,但凡从婚姻里走过的人,都会理解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来的那个主人公到最后的那种顿悟与无奈。
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最高荣誉,1999年这部作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获得“美国笔会 / 福克纳小说奖”,也不是说凡是获奖的就是好作品,而是这篇作品给我们揭示了人一生的一种理想信念到底它意味这是什么,作者通过孔林这个中国具有代表人物的化身,来表达出所有能够思索,能够学会反思的人们,对我们一生的理想信念追求的一种反思。
作者把孔林这个人物的一生时间跨度,放在了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叶,一直写到了八十年代,国内体制变化以后的时间段,截取这两个体制不同的时间段去写,是作者用心考虑的结果,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似乎在我个人的感觉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意识依然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之内,相对的封闭,固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在男女之间的问题上,基本上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程度。而随后演化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则代表着我们从传统进入了开放式社会的的历史过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和感情方面的变化超越了传统。
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实际上是作者在表现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但是作品里面并没有刻意地去划分这种不同历史时期,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我们大家最熟知的爱情,来表现我们内心里对欲望的一种幻想,这种幻想成为了支撑作品人物一生的原动力,因为有了这种虚幻的欲望,作品的主人公孔林所有的准备与付出,有了他最初的原动力,但是,假如这个故事单纯地讲这些就没有了他的深度,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的感觉变化,等待呈现出痛并快乐着,而幻想一旦成为了现实,它马上变得支离破碎。
作者给我们讲述了最简单,却又最不被人发现的道理,我们的等待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幻而已,这种幻是我们的精神的支撑点,是我们苦苦准寻得一个原动力,是我们人类永远处于一种痛苦状他的必然,这种等待与我们的膨胀的欲望不是一回事情,我们无限的想象力把我们的欲望神秘化,色彩话,扩大化,其实,这一切的到来,最终的发现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假象,最美好的爱在生活的细节里面,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一点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通过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通过让孔林和一直苦苦期待与他结合的恋人吴曼娜,在他们苦苦等待和期盼了十八年以后的心想事成,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呈献给他们的却是最现实的一地鸡毛。
有人对这部作品评论到:“此书写的美,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完整的节奏和语调,哈金有一种巧妙地诙谐,所以一个悲剧的故事变得精致而温暖。”我认为它的思想性与它的文学的艺术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为我们揭示的人类命运的一种相似性和必然性,这也是通篇作品最有回味的地方,足以见得作者对人类命运思考的深度与高度。当然,作者的文字功力也绝非一般,就像蚂蚱眼推荐给我时说的那样,作者对细节的那种细腻表现,绝非一般作者可以达到的,作品里所有的人物都在他精心的打磨下,变得鲜活,他没有刻意地去刻画人物,通篇作品中的那些人物,你感觉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那些人物,生活的场景与态度,你可以感觉到有我们门自己的身影,它汇聚了我们人类情感的一种最普通和通常的表现方式,这种鲜活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细节之处,真实自然成为这部作品吸引人的一种必然。
其实,在看完这部作品的时候,自己想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几个人物,从人物的层面上为我们勾勒出了代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既有我们认为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的人物,这个人物以孔林的原配夫人淑玉为代表的,我们从这个名字的用意上足以见得作者内心里对这个人物的感受,淑玉在我的感觉里就是一块之地淳朴的翠玉,作者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描写的,虽然这个貌相平平,又不善于装饰自己,一副中国农村妇女勤劳善良朴实的形象。
与孔林这样一个从小从农村走出,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军人相比较,自然孔林对自己原配夫人表现出来的那种“落伍”,从心里面有一种无法接受,她的不修边幅,特别是原配夫人那双裹着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就像时装在他胸口的钢针一样。孔林认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完全是受家人的“强迫”而已,自认为是他命运中的一个悲剧,故事的从头至尾,通过孔林一次次回乡下,与自己结发妻子打离婚的过程,开始去表现主人公追求自己真爱的行动。
而现实中的淑玉则是一个心地善良,甘愿命运安排,任劳任怨、知书达理的中国妇女的形象,虽然嫁到孔家以后,孔林长期的与他分居,但是淑玉用中国农民的勤劳和朴实,承担起来全家的劳作和照料公婆的重担,这些本应该是孔林最为感激的事情,但是,这种所谓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让她忘掉了这个心地善良媳妇的好,这个接受现代文化,居住城市里的文化人,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媳妇所有的一切,都认为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经历了生活磨砺的成年人,都有过年轻时候追求虚荣的过程,对自己曾有过的那种价值选择,都会有最终的一种感悟,孔林在经历了自己想像中的最美好的婚姻之后,他知道了自己构想的那种最美好,与之自己曾拥有的那段最纯美的情感,本应是孔林一生中最不应该忽略的事情,可是我们知道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同样可以找到蕴含在每一个人身上最闪光的品质,这样我们对外在的寻求的那种新奇,就是我们生命追寻中的舍近求远,也许作者正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等待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而这种等待也是我们熟视无睹的结果,原配夫人淑玉,与孔林苦苦期待了十八年的第二任妻子罗曼娜相比,孔林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想要准寻得是什么,那不过是一个幻而已。
而孔林代表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的形态,他从农村走出来,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接受改造,之后的大学培训的生活,让他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自控能力、有现代人追求新生活想法的人,他既坚守着传统的道德理念的约束,又在内心里拥有者对新生活的美好追求,特别是对城市姑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在开放与禁锢欲望的痛苦挣扎中,他既希望得到自己想象中新生活的到来,也就是自己的战友,那个一直对他痴心不改的护士罗曼娜的完美结合,但是限于部队的纪律,限于他所面临的生活实际,他认为最值得去争取的爱情,就在这种磨砺中一点点地靠近。
他喜欢读书的一面,谕示着他对新生活的一种理想的追球,他严守纪律的一面,又表现出了他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一种操守,而他嫌弃自己乡巴佬的原配,又成为了代表人欲望中喜新厌旧的一种人性的真实,孔林的医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在苦苦追寻自己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地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就像他自己反问自己的那样,自己是追求真爱吗?那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幻而已,而为了这个幻自己竟可以苦苦准寻将近二十年,而这一切到来以后,又是怎样那,通过与原配夫人的对比,他看到了两个女人身上共有的闪光点。
而孔林苦苦追求爱人罗曼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她是中国当代妇女的代表,她有着自己年轻时候最美好的憧憬,她想所有的年轻女孩子一样,希望有一个深爱她的男人,一个他觉得可以依托一生的男人,结婚生子,住家过日子,但是,这种最美好的憧憬,却在命运的安排下,变得艰难而苦涩,从最初错过的那个爱情,后来到苦苦等待着最佳人选孔林的坚守,以至于在这期间被道貌岸然的战友强奸,命运的一次次打击,没有让她失去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但在我看来这种磨难最终也让她成为了众多家庭主妇中的一员,恋爱时的那种贤惠与大度,理解与宽容,都随着婚姻的到来,随着家庭主妇角色的承担,变得让她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程度,她不知道在等待中磨灭了自身的闪光点,等待是残酷的,心灵在等待中被扭曲。
故事看似从孔林与原配夫人的的离婚,和与罗曼娜之间不懈努力地最终走到一起,成为一种愿望的达成,其实,我们仔细的想去,他们之间都等待着什么?等待着与自己结发夫人的尽早离开,来实现孔林与苦苦等待将近二十年的罗曼娜走到一起的美好现实,十八年终于等来了这样的结果,而这时孔林才感觉到,真正想要的离开,并不是想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也就在离开原配的同时,他才发现了淑玉身上的最伟大的闪光点,其实,孔林一生中追求的并非是感觉中的猎奇,而是一个让他能心安理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并非是自己幻想中那最城市女人的身体和感受。
与罗曼娜的结合的过程,作者写的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当罗曼娜成为了千千万万个深爱丈夫的妻子之后,随着生活的琐碎,和生活的平淡,当罗曼娜蜕变为怨妇的时候,孔林才真切感受到自己最终想要追寻的是什么,他原配夫人的善良和任劳任怨成为了最鲜明的对比,作者所表现的在我看来,告诉读者这种等待不仅仅是一种虚无,是我们人类最终选择的一种悲剧的必然。人没有这种切身的体验,怎么会理解这曾经迷惑我们的那个幻哪?。
离开的确是感觉上的得到,得到的却是感觉上的离开,等待的是什么?是我们感觉中的离开,而离开的确又成为了我们等待的本质,人的荒诞性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作品的思想性也就显得那般的深厚,有人把哈金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我觉得他于黑塞的创作凤岗相仿,而黑塞则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的一位骑士”。
在这部作品里面还有很多的人物出现,这其中有孔林的战友,有孔林的女儿孔华,有孔林的小舅子本生,还有孔林的哥哥孔仁,这些人作者没有花大气力去表现,但是,你可以在故事的发展中看到这些鲜活的人物,他们身上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都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百姓层面的真实。
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文笔的娴熟,让我对他心生敬畏,在翻阅这本书的前面,看到了国外机构对他作品的溢美之词,我认为不为过,蚂蚱眼最看好的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的细腻与准确,我这个人不是观察写作技法的读者,更愿意去感受作者在这纷杂的生活背后,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生活真谛是什么,技术层面的问题留给喜欢细节人去玩味,我觉得作品本身远远要大于细节局部,虽然细节同样是作品不可忽略的情节,
我依然感觉作品的思想性是作者为读者伸出的手,他为我们指明了思考关注的角度,他让读者去感受他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认识,对人的一生缜密思考。等待是欲望的驱使,结果是欲望的破灭,作者揭示了我们人类的欲望的虚幻,表现了得与失的相对关系,等待是一种生活的表达方式,而等待后的感觉又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不过如此”,这种看似荒诞的感觉,却是我们人类命运中的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