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还原历史真实的好书--读张彤新作《曲终人不见》有感
(2012-02-15 00:08: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张彤是岛城某报纸的文艺部主任,自认为也算是我兄弟,《曲终人不见》是他新近出版的新书,出版不久的第一时间得到了他的馈赠,赠书时间在2012年春节前夕,自己已经把阅读这本书籍列入了春节放假期间的阅读计划中,把书放到了办公室里面,正值农历腊月的二十七,更多的人已经进入到节日的氛围之中,无心投入工作,对过节麻木的我,坐在办公室开始翻阅这本书籍,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单位看得不过瘾,下班后带回了家,终于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凌晨(除夕)草草地阅读了第一遍。
自己知道为什么阅读的兴致为何这样的高,一个是作者为我们讲述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自己闻所未闻,而选择的那个时期的音乐界的历史人物,与自己接受的教育,获得的知识大相径庭,阅读之后才知道,历史曾经的真实,不是我们接受教育所讲述的那些,作者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曾经,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自己是一个在音乐方面的十足文盲,自己所掌握或了解的那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和贯穿其中的历史人物,完全是我们这些年里面从课本和官方的宣传得来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聂耳青铜雕像,《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的大理石雕像,这两位让我崇敬的音乐家似乎就耸立在我们小城的音乐广场里面,记忆犹新,通过阅读这本《曲终人不见》才知道,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他们不过是孙子辈的人物,而在他们之前的那些闻所未闻的音乐历史人物让我大开眼界。
作者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去写,在中国音乐界里面他精心选择了十位有代表性的音乐方面的人物去写,虽然,在这十位精选的人物中,最后两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冼星海和聂耳,但是,通过对那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方面的了解,才知道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才华,后面这两位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这也让我大跌眼睛,正像作者写道的那样:让我们人为地造出来的神,通过历史的再现让他们走下圣坛。
记得小城的另一个作家,《文物北洋》一书的作者,在阅读他的《文物北洋》时,自己就有了这种类似的惊异,我们了解的历史,与作者笔下所叙述的历史,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不是一码事,带着这种疑惑,翻阅了一些历史史料,发现作者写的是客观的,而我们所谓了解和认同的历史是被截取的。从那以后知道了解历史要公正客观地去深入了解和发现,我们习惯接受的历史是一些人或机构为了自身的政权的巩固而做出的“精心挑选”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更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更多的人不知道这些,盲目的认同为了对歪曲历史的人助纣为虐。
我知道自己的这种被吸引和惊异的感觉来源于什么,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地说道:“光明是一种简单的对自己的关系;它虽然具有普遍性,同时却又在太阳里有一种个性。试想一个盲人,忽然得到了视力,看见灿烂的曙色、增强的光明和旭日上升时火一般的壮丽,他的情绪又是怎样呢。他的第一种感觉,便是在一片光辉中,全然忘掉了他自己--绝对的惊诧。但当太阳已经升起的时候,他这种惊异便减少了;周围的事物都已经看清楚了,个人便转而思索他自己内在的东西,他自己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渐渐地发掘起来了。于是,他放弃了不活动的静观而去活动,等到白天将尽,人已经从自己内在的太阳里筑起了一座建筑,他在夜间想到这事的时候,他重视他内在的太阳甚至于他重视那原来的外界的太阳,因为现在他和他的“精神”之间,结成了一种“关系”,所以也就是一种“自由的”关系。我们只要把上述想象的例子牢记在心里,我们就会明白这是象征着历史--“精神”在白天里的伟大工作--的路线。”对我而言,通过阅读这本《曲终人不见》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就是一次豁然开朗的过程,随后的思索便是这种惊异后的感知。
掩卷而思,我们为什么坦然地接受我们曾经接受过的教育,我们对自己获得的这些教育和知识,重来就没有进行过反思,从来就没有提出一个为什么和质疑,想当然地认为书本就是历史的真实,而现实告诉我们,一切并非是这样,我们从作者的书中看到了与我们曾经学过的那些课本的内容,那些所谓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不过是历史解读中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即不是客观的存在,也绝非是事件的真实唯一。这些年里面更多的人像我一样生活在编撰的历史之中。
这本书的价值也就在于他对曾经的历史作了公正的论述,在这本书的后记里面,我看到了作者不辞辛苦的翻阅历史资料,走访曾经的经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历着,以及这些曾经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后人,在这其中还有他同样从事艺术的妻子,在中国在精进修期间帮他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感人过程,也正是有了这样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加上作者特有的文字表达的特点,让读者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在看完这部作品的时候,自己曾想是否像看完《文物北洋》一样地逐个人物的去写,仔细一想,这些人物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和采访得来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意义了解这些音乐前人的是作者本人,我去叙述作者的那些文字不过是一种复数,有悖于作者创作本身的意图,也没有实际意义,假若一个读者对此感兴趣,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到当当网或书店里去购买,这既是对作者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对每一个月读者来说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还是觉得将自己感觉强烈的个别人物,用自己真实的想法记述下来。
本书作者有意地将他排列的十位音乐界最富有影响的人物按做着自己划分出来的辈分列为四个层面,这是作者对前辈的认知称度的一个心里排序,列为第一层面的是帕器,被作者描述为“中国交响乐的布道者”,第二个是富华,被作着描绘成“被驱逐的小提琴圣手”,第三个是谭抒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音乐家”,第四个是斯特恩,被作着誉为“来自哈尔滨的柏林爱乐首席”,他们这四位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接下来的第二个层面只有两个人,他们是被作着誉为“知识分子黎锦辉”和“一朵穿越时空的玫瑰--陈歌辛”。而第三层面上的是马思聪和刘雪庵,第四层面上的两个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著名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
无论这种排序是论资排辈,还是为了凸显人物的不同特性,我觉得这种顺序代表着作者对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人物的一种认知程度,而这种认知来自于他对近代音乐发展历史上的贡献区分的,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在阅读作者介绍的这些艺术家的文字中,我感觉到了他们身上不同的厚重,是根据每一个人对艺术贡献的多与少,认知程度的广泛如何等等都是相关的。
或许你看完以后,你才会心悦诚服地感叹作者的这种认知,同时也会发现我们对当代艺术音乐的了解,与之历史的真实相差却是如此之大,近百年来的历史真实,在一个世纪过去后的当下,才让我们了解它的真相,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让我们教科书中“遗忘”的那些重要人物重见天日,还这些历史人物以公道,这是作者尊重历史的良知所在。从这点来看,这本书是一部很好介绍中国新音乐进程的好书。
在作品里介绍的十个音乐家从帕器、富华、谭抒真、斯特恩、马思聪、刘学庵、李锦辉、陈歌心到聂耳、冼星海自己略微知道一点的就是最后的两位,但是,在阅读之后前面的这八位让我多了几分崇敬,多了几分的感动,知道这些艺术家是奠定中国近代音乐历史的音乐前辈,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已经他们曾经达到过的高度和影响力,都是我们后人不能忘记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些“先驱者”不同的命运遭遇,以及他们在这种命运遭遇下,所表现出对艺术探索的孜孜追求,我想这是对曾经黑暗历史的控诉,同样也是给今天读者的一个警示,这些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家、音乐人,最终没有倒在艺术的探索和准寻中,而是成为了独裁制度下的牺牲品,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悲剧,更是我们历史的悲剧。过去的一百年里面,我们经历了一半,见证了不同时期社会呈现给我们中的荒谬,这种荒谬成为了扼杀艺术的罪恶之手。
李维在他撰写的《罗马史》一书中曾经说过:“研究历史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在历史记载中,你可以一览明示于众的人类经验的形形色色。你可以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找到范例和教训,善美者可奉为楷模,鄙腐这可引以为戒。”作者不是研究历史,而是用客观的方法来再现历史,同样也起到给后人一种启示,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