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买书这事(三)
(2012-02-21 00:01: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记得那年到兄弟办事处学习参观,其中有一站就是参观省博物馆,这是近几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假如这个城市有博物馆的话,自己一定会到那里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情况,更何况现在的博物馆已经是免费开放了,在那里慢慢地看,用随身带的“傻瓜”相机,将一些重点的文物拍摄下来,等到看完以后,自己会主动去商务中心到那里看相关的介绍书籍,自己那次都会买了不少书籍,陪同我的那位同行,后来跟他们主任说,你的同行不像是干事业的人,倒像是一个书商,彻底的疯了。
像这样的说法还算是好的,前些日子同样是在兄弟办事处,也同样是看一个博物馆,自己认真听着解说员介绍博物馆摆放的文物的出处和故事,边走边看,边照,觉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请,三个展馆不知不觉就看了下来,觉得意犹未尽,便提出到商务中心看看,在那里自己挑选了相关的介绍博物馆的书籍,开票交款,感觉是心满意足。
随后跟这同行往回走,感觉同行的目光怪怪的,自己问他:为何这样地看我,同行不好意思的跟我说,在我们这里是很忌讳随便买书,因为这里的人习惯娱乐的项目就是打麻将,买书的谐音:买输,很不吉利,所以我们是很少买书的。我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跟他说:我觉得应该这样去看,对于买书而言,目的就是去阅读和理解,你看懂了就是买数(书),心里有数的意思,读不好就成为了你们说的输字了。
现在确实买书的人越来越少,问题出在了网络的发达,以及各种媒体的铺天盖地,原本靠书本了解的事情,在广播里,电视中,媒体上都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而一般的百姓不需要刨根问底地去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在他们的感觉离,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知道的那点事情就可以了,自然花钱去买书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买书是一个人的喜好,同样也是一个人的偏爱,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相似的喜好,对于书本本身来说,书是写给读懂你的或喜欢她的读者的精神馈赠,对书的兴趣因人而异,没必要去刻意的寻求一致的看法,不同层面的读者,会从他自己理解的角度去阅读和理解。
卡莱尔在他的《论文学英雄》一书中说到的那样:“这时代真正的大学,是汇集起来的书籍。”这也许就是给我买书提供的最好的“佐证”,当然,家里面掌柜的可不是这样看,在她的感觉书拥有一点就足以了,这种近乎于疯狂的收集,是一种病态。从她理解的角度不是说没道理,但是,她无法理解我内心想到的那些“强词夺理”。我想借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那段精辟的论述,来引证自己这种买书的理由,他说道:“一个人就是他心灵的表现,而书正是他心灵的主宰。”自己拥有这么多主宰心灵的书籍,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
自己无论是在我们小城的各类书店里看书,还是买书,或者是在外地的书店里闲逛,一句话是以发现自己喜欢的书籍为目的,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书,你感兴趣的就是好书,或许有人会问我。你认为的好书是什么?我可以简单回答他,经典的书就是好书,似乎这样的回答对于更多的人感觉是敷衍,其实现任已经有过解释,说到:经典作品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最崇高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其实我买书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走,书的价值在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之中,很少去买一些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当然也不是一本不买,例如在圈子里大家热议的作家的作品,说到兴趣上之后,自己也会找来这些书籍翻阅,当了解之后,这些书籍便会让我当成传阅作品,让更多的人去翻阅,而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自己感觉爱不释手的书籍,自己会非常认真仔细地阅读,“阅读所有的好书,的确如同与历史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年代书那些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这是笛卡尔说的。
让我讲出买书的道理,可能就从这方方面面去理解,觉得自己买书有点像买食品一样,挑那些自己喜欢的食物去买,想吃的就是你需要的,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是,对于书籍来说,我始终是这样认为的。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就算是代表是我买书的理由吧,他说:“只要能对重大的事情,给多数人的思想久远而深刻影响的书,便是伟大的著作,这样的著作可以为任何年纪的人提供精神食粮,使人们能以其它时代、其他的行为作参考,从而真正深刻地洞察今日,以至未来所发生的一切。”假如我不买,也不看,会有这样的想法吗?自己给自己找理由买书,这不算强词夺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