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八十八)
(2012-02-26 00:18: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屋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集中供热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即便集中供热费用也不是一个小数子,与温暖相比,再贵也觉得值得,虽然说:室内温度高了,对高血压的我来说并没有好处,但是,一贯怕冷的我来说,宁愿热点,也不想在寒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感觉身子一凉,什么精神头都没有了。
自从有了集中供暖,自己心里面多了一些想法,例如就这样的退休在家里面该多好,坐在自己的陋室里面,在狭小的空间里面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干的事情,虽然没有向蚂蚱眼之类的大房子,有专属于自己的书房,但堆放在床头上的书籍,也不影响我的翻阅,感觉更随意一些,伸手便可以拿到,有点摆地摊的味道,但也不妨算作简陋书房吧。
最关键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不影响你无限遐想,你可以坐在这里傻乎乎地,呆呆地,想着自己尚未想清楚的事情,可以将自己所有的感觉,随时在电脑上记述下来,也可以找来纸和笔写下来,一句话,这里可以满足你胡思乱想的无限可能性,感觉这种“自我封闭”是惬意和最安全的事情。
虽然自己拥有这个狭小空间的时间并不长,算下来也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是,自己已经非常的知足了,自己知道空间不在于它的大与小,而是在于你对它的一种感觉,这种安逸与舒适感觉是发自内心的深处,在这里你不用去附和谁,也不用去防范谁,你自己成为这个空间里的主人,你知道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是在这里萌生,制作出炉。
记得很多年以前,到朋友家里面看到属于他的那个狭小的学习空间,自己的那种羡慕无法述说,觉得自己假如有这样一个空间,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后来知道,这是一种偏颇,对于学习的人来说,空间无处不在,而自己那时候依然停留在形式的追求上,看不到所有的空间都是你学习的地方。
结婚以后“侨居”泰山大人家里面,那时候自己开始了思想的不稳定状态,开始了读书和巡游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房间里,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仓库,最初是放在橱洞里面,害怕被革命党人洗脑的泰山大人看见自己“不务正业”,后来书越卖越多,不得不放到了写字台上,后来自己做了简易书架,也算是有了自己学习阅读的空间。
但是,那时候更多的居民沿用着中国古代传承的作息时间“黄昏必息,黎明即起”,像我这样的夜猫子,很快就成为了家里面的“异类”,虽然他们不说,但是,自己也可以感受到他们语言里面的弦外之音,用身体和大家休息的理由,来说服我还是入乡随俗,可想而知那时候自己想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空间”是多么的强烈。
后来,从泰山大人那里搬了出来,老人实在无法继续忍受这种近似于疯狂的举动,半夜三更回来以后,继续挑灯夜战,同在屋檐下的其他人都被这个不省油的夜猫子给吵醒,虽然家里面掌柜的到最后,干脆告诉我,实在太晚了就别回来了,而那时候哪有地方去住,口袋里面也没有闲钱去住旅馆,最后只有好说好散,搬出了那里。
有了自己的房子,因简陋也只好将就着,再加上孩子开始上小学,唯一的一个写字台,也更多地让给孩子,自己也只能在间隔出的“饭厅”里面读书了,可是冬天的寒冷,实在是让我无法忍受,钻到被窝里看书,那简直就是吃安眠药,看不了几行就“昏死”过去,真正意义上做到“书是安眠药,一看就睡觉”的效果。
混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书房,再加上有了集中供热,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四季如春的程度,即便在自己单位里,也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独立的办公室,但是,那种感觉与自己的这狭小空间是完全不一样的,始终感觉办公室有着它天然的限制,毕竟那是一个办公的场合,随时随地都会有人以各种名义去打扰你,而且你也不可能如此地放松自己。坐在办公室的感觉,如同最初的侨居生活,而回到自己的家中,坐在这里你感觉到这是你自己的空间,一种坦然与欣慰,一种放松与释放。
最关键的是与书房相隔不足六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卧室,在你大脑得到意淫满足之后,你可以回到那里,带着一种兴奋后的疲劳,昏然入睡,不再需要考虑何时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以至于在路途上的安全与否,想到这些,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像是圈里面的猪,这种幸福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一只幸福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