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买书这事(七)
(2012-02-27 06:48: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买书是一个乐趣,这对每一个买书的人都可以体会得到,记得很清楚每逢节假日,小城的书店里都是最热闹的地方,过来挑书、看书、蹭书看的人将本来就不大的书店记得是水泄不通,感觉在这里才是真正以已经的精神高地,特别是一些老学究,他们翻阅书籍的样子至今还可以想起,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一个人举着一本书站在那里可以看上半天。
最初我买书是漫无目的,先是跟着大流走,听说哪本书可以买,也不管是不是自己喜爱的想尽办法买回来,至于看不看要根据兴趣而言,后来自己在夜校里上外国文学课,从古典文学开始,根据历史发展的年份逐一地听老师讲各国大家的作品,以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历史悠久的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史,了解这些国家闻名遐迩的伟大作家,自己将买书的方向朝着外国文学教学课程介绍过的作家方面去发展,这些年里面几乎在国内出版过的这些大家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收进来,唯一不好意思地说,买的是不少,但是认真看的却不多。
在后来跟着周围的那些文化读书人,从古典文学转向了现代文学,特别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记得非常清楚自己为了得到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集”,自己竟大胆些新跟当时的主编刘硕良写信,索要过这些已经出版的书籍,刘主编也热情的回信,鼓励我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现在自己书架里面的这些书籍也可以用具多来形容。
自从关注现代文学以后,紧接着就是社科类书籍的购买,你想要了解作者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影响作家的哲学思想,你就必须去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大概情况,也就有了对哲学方面书籍的搜集,一些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德著作,也就从那时起源源不断地买进来,但是,当时自己确实在阅读上感觉吃力,毕竟自己对哲学方面的问题所考的很少,了解得也不多,对于那些专业术语的历史背景也知之甚少,所以看起来就比较费劲,到现在自己也是一个门外汉。
这些书籍大多是在京城的书店里面购买的,一定也成为我们小圈子里面大家借阅的书籍,京城的中国社科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琉璃厂的中国书店营业部,都成为自己光顾的地方,因为逛书店的时间太长,还惹恼了我们单位的科领导,从那以后凡是出差我就跟大家讲开了,我去书店看书,他们自己去干别的事情,相互不影响。那会出差基本上是两三个人以上,不像现在独来独往,问题不是光买书这样简单的事情,那死沉死沉的书籍不仅要自己扛着,而且还要帮助领导拿行李,可想而知买这些书籍遭多少罪。
后来小城的社科类书籍也开始多了起来,初期古籍书店和新华书店的社科类书籍以外,从古籍书店离开的“干将”大妹子段丽,自己开了小城非常有名的书店“汉京书屋”。以古籍和社科类书籍为特点,自己也是那里的常客,但面对大部头,高价格的丛书,自己也只有眼馋的份了,随后去的次数逐渐减少,当然,那里绝不会因缺少你而受什么影响,人家知道咱是一个“穷皮”,对于一个购买者来说,这个城市同样是为有钱人服务的。
记得很清楚在小城的安徽路上突然间冒出一个“大地书屋”,那里的掌门人是姓张的中年男人(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叫张和平),自己很快成为了那里的熟人,感觉他的进书的品位很符合我的心意,所以之后的很多书籍便从他那里购买,同样得到了给提前留着的待遇,这句话一说就是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了,不知为何在安徽路上的“大地书屋”,一夜间不见了,后来经多方打听,因租房价格问题他不得不搬走了。搬到小城的河南路上一个门面房,自己也去过那里,但是感觉到已经有了衰败的迹象。张经理的表情也给人怪怪的感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再去已经是关张歇业了。后来听说这位张经理患了癌症,很短的时间便病逝了。
这又让我想起那句话,买书(输),卖书(输),却实在其中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卖不好满盘皆输,买好了成为了有数,但是,自己身边认识的这些书商结果都不是很好,虽然自己知道与卖书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这种巧合却让我不得其解。每每看到从大地书屋买回的书籍,便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个离开我们的张经理,别人如何评论他的我不管,我认为这个张经理是有水平,有眼光,也有能力的人,他对我的关照是我不能忘记他好的一个原因,假如自己的写作有今天这样的随心所欲,我想这位张经理也是伸援手的人,他留给我的书籍,让我“拨云雾,见晴天”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