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买书这事(六)
(2012-02-25 00:09: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回想自己买书的这些年里面,有多少个体书店的经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翻开一本书的时候,在扉页上留下我买书的出处,和我特有签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下了当时买书的情景,看到年月日,看到买书的书店,就像放电影一样想起买书的经过,想起了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虽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在心里面他永远的活着。
自己买高价书不仅仅是魏搏厚一个人,在买书的过程中,记得最清楚的是在我们现在办公的地方的边上,现在的老舍公园里面,而当初这里是安徽路花园,八十年代中期这里自然发起了一些书摊和卖邮品的摊位,我也正是在这里有认识了一个卖港台书的书贩子,这个人到现在是否还活着自己不知道,感觉他应该是不在了,三是年前他就给我一种病怏怏的感觉,不仅如此架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说话非常之快,记得时候我是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书贩子,到现在也只知道他姓陈,住在原来的建工学院宿舍里,因为去看书样,自己去过两次,感觉那个房子不像是他的,非常的简陋,而每次看完书样,他都会急匆匆地离开,从他跟我说的一些事情中,知道他一直未婚,而且与母亲住在一起,曾经被打成过右派,以后便失去了工作,依靠买书为生,养活他母亲和自己。
可能出于对他的同情,在买书的问题上,基本是根据他提出的价格购买,不跟他去讨价还价,也许自己的这种举动,也感动了他,基本上他搞到港台版书记以后,便会告诉我,让我先去翻阅挑选,港台版的图书本来定价就很高,他在加价感觉书价就更“离谱”了,但是,为了别人没有的缘故,自己还是忍痛割爱,花高价买回来。
记得当初弗洛伊德的书籍很好卖,也基本上买不到,他不知从何渠道,进了港台版的弗洛伊德的作品,我的有关弗洛伊的作品的最初获得,也就是从他那里买到的,现在弗洛伊的作品遍地都是,也失去了更多读者的兴趣,潜意识已经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变得肆无忌惮,潜意识已经让无所畏惧而替代,人们压抑已久的内心的原欲,已经被完全的释放出来,佛洛依德《梦的解析》已经不再新奇,梦已经被更多的人变为现实。
自己一直为有这样一个可以买到紧缺书籍的书商而自豪,在随后自己被黑塞所吸引和迷住,试图想把他的所有作品买到,而当时国内也只有他的中短篇小说《纳尔齐斯与哥特尔蒙》、《荒原狼》、《在轮下》,自己觉得不过瘾,找到他希望从港台看看是否再找点黑塞的作品,他让我写出书目来,自己查找了黑塞主要作品的数目,列出了一些他的作品,如《玻璃球游戏》、《东方之旅》等等。
没过很长时间,他便到我单位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到他那里去看一下,说是找到了几本,但不是我列书目中的书籍,我急忙赶到了他指定的地点,他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很神秘,看书的地点经常的变换,时而讲述藏到某一个地方,你跟着他四处游走,不知在某一个店里他拿出书籍来,现在想想是他害怕被盯上,估计从前吃过这样的亏。
依稀记得他拿来两本黑塞的书,一本是《悠逰之歌》是黑塞的一本诗歌散文集,另一本是《成长的苦涩》是黑塞的一部中篇小说,二话不说全部购买下来,同样是倾其所有。丛书的购买时间上看,是上个世纪的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买回去以后,紧接着就阅读了那本《成长的苦涩》第一遍读完的时间是一九八六年的八月十三,在书的结尾处,还有一个记录,那就是一九九四年三月九日看了第二遍。
当初看书的热情可见怎样,遗憾的是你让我在讲述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自己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买书的过程自己清楚地记住,那位姓陈的书商的样子自己还能有记忆,但是,将近三十年未见这个人了。现在的港台书籍已经并不新奇了,在京城的书店里,设有港台版的书架,你可以在那里挑选你自己感兴趣的书,不需要再去找树上去通过地下渠道买书了,感觉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港台的书目也通过其他的途径流入大陆,自己也时常在街头的书摊上,看到这些曾经为之疯狂的书籍,而此时的我更多的是理性地选择,不再像曾经的那样“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