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思妙想的故事
(2011-11-09 05:33: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一个奇思妙想的故事---读王海波新创短篇小说《小马扎传》有感
前几天看海波在博客上刊载的新创短篇小说《小马扎传》,看得比较粗,但依然感觉有抓人的情节和具有海波特点的奇思妙想,随后应作者本人的邀请,写几句对本作品的看法,不得不利用空闲期间,在一次阅读了这篇作品,虽然作品的立意,并不符合当下宣传机构的宣传角度,没有弘扬主旋律的一点意思,但是,我们通过这个几乎是有点荒诞的故事,发现作者在这些看似荒诞故事的深层次中,有着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不管别人怎样去评价,我认为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作品。
故事并没有蜿蜒曲折的故事性,写了被医院大夫确定为患“心因性精神障碍阻断症”的马扎,成为了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最初还有他的妻子,虽然,当她得知自己丈夫患的病时昏厥过去,读者不难想象出,这种昏厥是一种绝望,接来下的日子里,被关在家里的马扎,成为了家里面的一个幽灵,吃喝拉撒全在自己屋里面,马扎不再被人所知,也只有自己的妻子、母亲照料着,但不常的时间里,自己的妻子将他抛弃,离家出走,整个家里面就剩下了他年迈的母亲,还有于他“平等待遇”的野猫,现实就这样地无情和残酷。
海波不仅是创作语言的高手,同样是洞悉人们心里的高手,在他看来“精神障碍阻断”,让人的意识有自主状态,变为非自主状态,但是,从人性的角度,从人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理需要,并没有因非自主状态而消逝,而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会因“外力”激发起他的这种欲望的达成,而这个故事的最后发展,就是作者对这样一个看似没有行为能力的人,成为了马扎从被动意识到主动意识的过程,也就是他喜欢上了,窗外对面洗头房里的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马扎的专注,到痴迷,到无法抑制的亢奋,都构成了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那就是作者对人性中那最“隐秘”部分的洞悉。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斯宾诺莎在他撰写的那本《伦理学》一书中曾经讲过:“欲望就是人的本质。在这个意思上讲,可以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情感所决定的。”也许这就可以让海波讲述的这个故事,从荒诞变为现实的一个注解,善于分析人内心“隐秘”的海波,发现了欲望的本质是人精神层面中最隐秘的部分,但是,通过不同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看似经过包装的行为举止,不过是内心隐秘的一种行为语言而已,就像苏格拉底曾说过的那样:“人人都知道,爱情是一种欲念;人人都知道,连没有爱情的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也有欲念。”
马扎并没有象我写到的那样“行为隐秘”,他的意识取决于他的“单一思考”,他不需要像我们那样去掩饰什么,他的直白是他内心想法的外露,他对那个红衣女孩子的想法,来源于生理结构和生理需求,那种欲望的冲动是真实可信的,以至于作者将这样的“愿望达成”,变为了悲剧性的结束,我想这是作者考虑已久的“与众不同”的结尾方法。
假如我在这里一再强调这篇作品的思想性,恐怕不仅是读者不同意,连海泊也不会赞同我的这种“被观点”,其实,在我看作品的思想性,对于更多的作者来说,都不太被重视,毕竟这是一个尊重个性选择的时代,思想性不是一个作者刻意的追求,而是根据作者自己的观察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让读者自己了解作者的观点所在,也许思想性就掩埋在这些情节和文字之中。
我喜欢海波的作品,缘于他的奇思妙想,一个故事他可以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讲述,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这也许是他作品特点之一,再有就是他遣词造句的功力,同样的一个场景,在他笔下就变得鲜活起来,他把自己熟悉的每一个细小的感觉,都会巧妙地运用出来,这种能力是海波将来成为大师,是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妨我们看他对马扎居住的四合院的场景描述,我认为代表了作者语言特点的最好范例,他是这样描绘的:“在这座里院,在四层的顶端是一个长方形呈天井状的收口,由他家居住的二楼望上去,一年四季,早晨不说,一般也就大中午的时候,光像下井的梯子一样,只能在他家的门廊内探进一块。待到下午的一点,光又爬向对面的人家。两三点后,光像收梯子一样,一层一层的收走了。”阳光像下井的梯子一样,这种绝妙的想象,也只有海波可以想象得到,写得出。
而接下来作者对自己家里面的那只野毛的描写,我认为是这篇作品最具有文字特点的地方,足以见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腻之处,以至野猫与家里面的环境,就在他不经意的笔触中表现得是那样地鲜活,他是这样描述的:“他并不宽敞的家里还养着一只猫。这只猫是他母亲半年前收养的一只野猫。以前在他嫌动物脏的时候,这只猫总挤开门缝看着他,那时他认为这只猫在和他比眼睛的亮度,比眼睛的大小,而被他讨厌的拒之门外了。现在他开始有点喜欢,甚至有点妒忌这只长着大大的眼睛,雪白的毛色和雪白胡子的野猫了。他现在时常把房门敞着,猫却难得进来几次,或许猫现在是嫌弃他了?他时常盯视这个大模大样来来回回走动的东西。他认为这个野猫自打被无聊的母亲请进家门,仿佛由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换了环境,适应了,它开始洋洋相相并俨然显示自己已是这家庭的一员。而且这只猫开始和他一样,啥活儿不干,要么躺下,要么溜达,要么呼呼大睡。相比猫的个头,它溜达的空间和睡觉的地方既比他宽敞又比他自由。它可以睡地板,睡沙发,睡母亲的床;还可以用爪子和鼻子撩开妻子的被窝,睡他的妻子。他们家吃饭的时候,这只出身骚情的野猫也享受着与他同样的待遇,也有盘子,也独立的给它拨拉出一份。而且这只猫吃完了饭也有人收拾,也会给他洗碗和洗盘子。有时他看着这野猫抻着四肢跟人一样抻着懒腰张嘴打哈欠时,他会不由自主的想跟它攀伴、攀比了。
春天发情的时候,这只骚情的猫淫狂又凄惨的叫着。马扎在受到骚扰的同时却又感到春猫的可怜、凄苦。猫有时也疑惑的看他一眼,但当确认这不是个同伴,这个胡乱进化的异种比同伴差多了去时,转瞬就高傲的走开。
有时猫仰着身子在地板上蹭、磨,并妖媚地在地板上打着滚翻来覆去的玩耍时,他自己也想模仿。看到猫用后爪挠耳朵,耳根,他也曾尝试过。可是,几番尝试终因腿脚的生硬而颓败下来,他认为自己无论各方面也比不上猫。”
这是作者开篇描述的场景,看到了动物发情和平常生活的状态,而接下来的情节,马扎对洗头房红衣女的那种痴迷,与家里面这只野猫没有区别,马扎的癫狂状态,让自己年迈的母亲知道了这个精神病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母亲嘱托给了一个熟人,帮他在澡堂洗漱干净,让他了结内心里的那种欲望的冲动与饥渴。
故事结尾的出乎意料,也成为了作品嘎然而止的点睛之处,领导的司机是这位红衣女人的相好,这种意外的“巧遇”,让这场悲剧发生,显得自然而然,马扎怒不可遏地像凌辱红衣女人的那个人发起了攻击,但是,这个有正常思维的司机,此时,与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人一样,都成为了狂热之下的低能儿,重重一拳打下去,马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在我看来,作者表达了欲望是人类最终成为悲剧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主题。
海波的作品在他不经意中,带有了可以“推理”出来的思想性,也许他意识到了这些,也许他认为善于品头论足的我太矫情,无论如何,我觉得海波的作品,总会给人带来一种有别于其他作家文风的感觉,他讲述的故事和文字表达,都会吸引很多喜欢他的作品的人,当然这里也包括我,在他随手拈来的文字下面,留给我们久久地思索,赞叹这位奇思妙想的作家,当然,更期盼海波新作品的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