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79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行记(补记)

(2011-08-30 01:10: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山玩水

在整理西行记的过程中,原定写九篇自己的游记,但是,在写到尾声之后,感觉将甘肃省博物馆里面的众多文物一起呈现给读者有点敷衍,特别是陶艺馆里面的那些文物,它是中国陶艺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我的记忆中仰韶文化就是很古远的事情,岂不知,在甘肃省博物馆里面,自己见到了在仰韶文化之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艺作品,精美绝伦。所以我想将在甘肃省博物馆里面的陶艺作品作为一个专辑来讲述和展现。

 

为了进一步了解陶艺的发展史,我在甘肃省博物馆买了相关的书籍,下面的文字就是介绍甘肃彩陶的相关资教,而图片则是我在那里实地拍摄的,彩陶的问世让我大为震惊,8000年前的先民,有着样高超的精湛艺术,那些现在看似现代绘画的图像,我们的先民早在记千年以前已经有过思考和展示,现在我们的创作,不过是先人创作的再发展罢了。这绝对不是自己的胡言乱语,在一位艺术评论家的笔下,他是这样的说道:“彩陶纹饰对于后世艺术的影响,其首先的意义也许并不在表现内容上的开拓,而在于这种与现代绘画不同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在于支配这种创作手法的原始观念;在于它在纹饰的线条中渗透着象征意蕴,在程式化的图案框架中波动着细微多样的感情涟漪。其次,是它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思维方式,它的独特的心理真实的艺术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他开创了艺术表现超自然、超现实领域的先河,从中体现出艺术的一些本质特性。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起到了无形的长期的影响作用。中国绘画在后来的写意性,在时空处理上的特殊性,在表象之外的观念性等等,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把先前这种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对象便为了现实的、自然的对象,而其艺术精神则与传统乃至原始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一书中,对彩陶的介绍是这样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彩陶则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发展到鼎盛期,制陶也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彩陶的生产不仅为满足群体物质生活的需要,也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要,已集实用的艺术于一体。彩陶日趋繁丽的纹饰,即代表了先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认知,更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展示出先民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甘肃黄土高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早期农业发源区之一。在黄河母亲乳汁的哺育下,距今约8000年前就诞生了比仰韶文化还要早1000多年的大地湾文化,出现了同西亚两河流域彩陶遥相呼应的我国最早一批彩陶。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工艺进入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到半山类型,到马厂类型,历三期而未衰。坚腻得胎质,丰繁的器类,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可谓气象万千,令后世盛赞不已,甘肃也因此拥有了“彩陶之乡”的美誉。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在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青铜文化中,彩陶工艺虽呈衰势而余晖仍璨,且因地域不同而各具风姿。所以说,甘肃彩陶不仅出现年代最早,分布地域广阔,且延续时间特长,艺术造诣辉煌,其他地区的彩陶制作,都难望其项背。”

 

而在《中国彩陶艺术论》一书中是这样写到的:

 

“彩陶,是先将色彩纹饰绘于陶器器体,然后烧制成的一种器物,它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陶有器形与纹饰构成。”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中国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是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是继石器出现后最重要的和最丰富的文化遗存。彩陶的生产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人性内容和历史意义。”

 

这次我参观的甘肃省历史博物馆有关彩陶方面的展品,我看介绍整个博物馆收藏了5000件,并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精品多达200余件,被人们称之为彩陶宝库。在那里从一个橱窗看到另一个橱窗,当朋友告诉我: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时,自己在想,假如自己拥有这样一件文物该多好,知道这不过是痴人说梦,为了让这些令人震撼的文物,长久地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除去挑选一些我认为可以拍照的陶艺作品之外,在博物馆的售书柜台里面,我又买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书籍,就这样心满意足的离开了那里。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西行记(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