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有感
(2011-03-29 05:53: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上个世纪的1982年第二版印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选》上下集,我是在出版当年的五月份,被单位派到山东淄博洪山煤矿发运煤炭时,从淄博市张店区新华书店买的,两册书的价格两元六角四分。
没有忘记,在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中心街上的淄博饭店的简陋房间里,自己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两本书,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除去这些获奖作家作品的震撼程度,再就是自己过的那段清贫的日子,为了挣每天两毛钱的出差补贴,为了不造成自己的财政赤字(每月三十六元的工资,每天不能花过一元),那些日子,每天花五毛钱买一大包五香瓜子,喝着饭店免费提供的劣质茶叶和开水,躲在房间里看闲书,这就是我一天的伙食,当时一顿饭最多五毛钱,但当时自己觉得有点奢侈,不敢问津。
可以想象到,一个尖嘴猴腮,且脏兮兮的年轻人,整天躲在房间里不出来,那时出差也没肥皂带,洗澡也都是公用淋浴,自己懒着去洗,招待所的服务人员会怎样去想,最初进去住,感觉还能看到服务员的笑脸,到后来感觉自己成为了他们监控的对象了,时不时会有服务员敲门进来,既不讲什么事情,用他们鄙夷的目光,扫射着我的全身,以至于整个散落瓜子皮的地面,和凌乱不堪的室内,当然,床上的被子已经被我卷成“麻花”,衣冠不整得我,对他们的突然到来,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不屑,继续看书学习。幸亏当时自己及时缴纳住宿费用,不然早就被逐出那里了。
转眼将近三十年过去了,假若不是完成朋友交带给我的任务,这套书还会沉睡在自己的书架上,自己知道这本书的新版本,自己也拥有了,但是,自己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种热情和激动,其实,自己知道,那时候满怀激动的看完了这些作品,也不过是一个皮毛,当时这些作家的写作风格,自己并不了解,只是觉得他们讲述的故事非常的动人,故事后面的寓意,自己真的不知道。
肖洛霍夫在学外国文学时,在学到苏联文学时,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过,金再新老师特有的讲课风格,让我们这些闻所未闻的同学如痴如醉,在课后的更多时间里,在借阅和购买的过程中,《静静的顿河》这部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自己有幸在上个世纪拥有了它,但是至今也没有认真翻阅,对这位作家的了解,也尽显于这篇他的代表作之一。
讲实话,自己早已经把这个作家给忘记了,但是为什么又突然的想起了他,想起了他的这篇小说的情节,有点鬼使神差,我在撰写《读大师作品有感》的过程中,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篇作品,毫不犹豫地把索科洛夫这个人物的命运,与中国五十年代末的接受改造的右派们联系在了一起。知道这种比喻不是很贴切,但我感觉在德国集中营里的那段描写,与中国五十年代劳改农场的情景很相像。
这篇作品的内容已经是隐隐约约地记得了,也正是出于对自己笔下人物的准确性把握的原则,从书架上找到了这套书,重新阅读了这篇作品,自己这时才知道,那时候自己的阅读只是一个皮毛,远远不够,最初的自己,完全是出于赶时髦和看热闹的一种想法,在那时,我的周围有很多新兴起来的文学圈子,而他们高谈阔论最多的就是这些获奖作家,受他们的启发,了解这些作家,也成为自己的一种向往,再后来,大量翻阅成为了“不掉队”的最基本的保证,也就是这样断断续续读到今天。
《一个人的遭遇》通过作品主人公索科洛夫自己的讲述,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役的残酷性,做了深刻地描绘,我们在索科洛夫深情的回忆中,把我们带进了他曾经拥有过最幸福的战争前的岁月,他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伊琳娜,是那样的贤惠,那样的温柔,他们是那样的恩爱,在随后出生的儿子阿拿多里,女儿娜斯金卡和奥柳施卡,让这个家庭成为了苏联成千上万个幸福家庭中的一个。
也就在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与苏联的战争开始了,作者将我们带到那个最残酷的战争之中,在索科洛夫准备上前线的那个晚上,还有临别前的那个场景,作者写出类生死离别的那种悲情,不妨我们引用一段作者的描述:
这时候战争爆发了。第二天军委来了通知书,第三天就得上军车,我那一家四口都来送我:伊琳娜、阿拿多里和两个女儿---娜斯金卡和奥柳施卡。三个孩子都很坚强。嗯,两个女儿难免眼泪汪汪。阿拿多里只是抽动肩膀,好像怕冷一样,他那时已经十六岁了,可是我的伊琳娜……我们共同生活十七年来,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她那种样子,那天夜里,我那件衬衣的肩膀和胸口这儿都被她的眼泪给湿透了,第二天早晨也是同样的情形……走到火车站,我真的不忍瞧她:嘴唇哭肿了,头发也从围巾里散露出来,眼睛浑浊而没有表情,好像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指挥员宣布上车,她却扑在我的胸上,双手紧紧地钩住我的脖子,浑身哆嗦,好比一株刚砍到的树……孩子们劝她,我也劝她,---毫无用处!别人家的女人跟着丈夫、跟儿子谈着话,我那个却贴在我的身上,好比一张叶子贴在树枝上,还浑身哆嗦,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对她说:‘坚强些,我亲爱的伊琳娜!你就对我说一句告别的话吧。’她这才一面哭,一面说,每一个字,抽一口气:‘我的……亲人……安德留沙……咱们……今世……再也……见不着……见不着面啦!……
………………
我摆脱伊琳娜,捧住她的脸吻了吻,她的嘴唇却冷得像冰。我跟孩子们告了别,向车厢跑去,在火车开动时跳上踏板。火车慢慢地离开了站,在我老婆和孩子的旁边经过。我看见我那几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挤在一起,想我挥着手,他们想笑,可是没有笑成。伊琳娜两手很抱住胸部,嘴唇白得象纸,还在喃喃地说着些什么,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整个身子向前俯冲着,仿佛要顶着狂风开步走来……她就这样一辈子留在我的记忆里:一双紧紧抱住胸部的手,两片苍白的嘴唇,一对充满泪水的睁得老大的眼睛……我在梦里见过她,多半也是这种样子……
我不知道当初看到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现在我看到这里,已是“老泪纵横”,这个场景太感动人了,生死离别,就在这一个场景中,把人对战争的那种绝望感觉,表现淋漓尽致,战争的残酷性,灭绝人性的战争,在这里都激起人们的深恶痛绝。
故事的发展不用去细说,正像伊琳娜感觉的那样,他们的分别,成为了永别,妻子和女儿在德军的炮弹下殒命,儿子在卫国战争的最后时刻捐躯,而主人公经过了战争的考验,熬过了战俘的那种屈辱,又经历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他与自己认领的孤儿,一起艰难的生活着。
战争的惨烈情景没有,就是在描写儿女情长上,在描述战争过程中的偶然事件上,把这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表现出来,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作者对战争的残酷和野蛮,表示出了自己对战争的否定,无论是所谓的正义和非正义,战争就是人类的灾难,灭绝人性。
在不经意的再次翻阅中,我有了新的感受,我知道了自己曾经的那些阅读,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自己记忆的减退,曾经有过的感动和感觉,已经不说明什么了,你需要逐一地去再度审阅,二十年前的感受,绝对不与同现在我们的认识,至于对与错,我觉得对我们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维的角度,这个角度是拓宽我们视野的途径。
由此知道,后半生有事情可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