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条路通向明天---读女作家艾玛短篇小说《小民还乡》有感

(2011-03-27 04:18: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那条路通向明天---读女作家艾玛短篇小说《小民还乡》有感

 

我猜想这个名叫涔水镇的地方,一定是作家艾玛曾经生活过的一个地方,是自己的故乡?还是曾经的居住过,总之,这里的山山水水的景色,在作者的记忆里面是那样的清晰,这个涔水镇中的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如此的鲜活,一句话,这里有作家取之不尽的素材,她想表达的同样是对故土的那份思念与眷恋。

   

    这个名为涔水镇的地方,像中国成千上万个农村乡镇一样,正在经历着时代的变迁,经历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原有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从表面上看,似乎变化得并不明显,但是,年轻人从这里走出去,实现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梦想,就是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对故乡的感觉,在悄然发生变化,既有对故乡那份无法割舍的眷恋,这里的一山一水,凝聚着他们最初的美好记忆,美不美故乡的水,这个从骨子里带来的情感,让他们流连忘返。但是,当他们在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闯荡以后,回到这里,发现乡亲们表现出来观念的陈旧,对新事物的那种盲目排斥,以及他们身上表达出来的那种对清贫生活的那种麻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状,让已经接受新观念的年轻人无法接受。这种观念的差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催生出梁小民这样有代表性的人物出现。

  

    涔水镇的居民中,梁小民可以说无人不晓,这个曾经同样拥有欢快童年,活泼可爱的孩子,他的父亲在这个镇上,经营着一家裁缝店,母亲下地务农,照看丈夫和孩子,沿袭着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劳作生活习惯。可是,自从他父亲梁裁缝,因犯破坏军婚罪,被处以极刑后,天真活泼的梁小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变得内向,失去了以往欢快活泼的性格,她变得郁郁寡欢,不再愿意接近自己的玩伴,不难理解,突发的事件,给梁小民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他成为了农村道德观念中的“边缘人”。

 

  其实,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在我看并不是因为故事的需要,作者是将这样一个人物,作为新时代农民的一个代表,他的内向型的表现,相对于城市的年轻人,他们便显得不那么自信,他们喜欢将自己封闭起来,也失去了本应是属于年轻人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个梁小民不仅仅是一个具象的个体,他是当代乡镇年轻人中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中国传统民风的约定俗成中,伤风败俗,惹下的罪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亲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连,无脸面对乡亲们的梁小民,在这种巨大精神压力环境下,成长到了可以自食其力的年龄,而我们看到的是,他却选择了无所事事,成天跟在刚刚嫁到村里的新媳妇桔子身后,害怕流言蜚语的梁小民的母亲,不得不用她最“狠心”的办法,把这个不争气的孩子,连打带赶,逼着出去闯世界。

   

    故事的展开就是从这里开始,作者写道:梁小民是在得知他姆妈过世的消息后才回来的。在外的这些年,最初他提过灰桶,做过流水线,后来就总是在车上。一个人,或者是一帮人,不停地,从一地到一地。他到过很多陌生的城市,城市不长蔬菜和稻米,但城市却比乡村好活人。世界说大很大,说小也很小,到长沙后不久,他竟然在一辆公交车上与崔木元相遇了”

    

    这个崔木元是谁,他就是在涔水镇开米粉店的男人,曾经是梁小民的玩伴,也是桔子的丈夫,凭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只身跑到城市里的大学里面勤工俭学,为的是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知识的他,听别人说有文化,就可以出人头地,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放弃了已经有身孕的对象,一个人到城市里去实现梦想,对这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没有象曾经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文化基础知识太差,竟然四门功课,三门考试不及格,让他自己觉得没脸面,面对父老乡亲了,一个人留在长沙打工挣钱,养活自己。

   

    回到家乡的梁小民,感觉到这些乡亲们,对他的感觉没有什么变化,他们会用一种好奇的口吻,向他打听城里面的情况,问他为何回来,梁小民冷冷一笑,说:“我赚够了钱,就要回我们涔水镇,我哪里都不得去。”这句话说得轻巧,但是,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农村青年,到大城市里闯荡,哪有像他自己表述得那样轻松,用作者的话:“梁小民十五岁的时候流落到南方一家鞋厂做工,被恶人往嘴里灌过强碱,强碱像把小刀,把他的声带削得又尖又薄,因此他说话的声音就像钉子刮过铁器,与他瘦小而清俊的外表极不相称。”这才是梁小民最真实的经历。

 

    而这些新时代的农民,经历了城市的追梦经历,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又是什么哪?梁小民回乡后,对桔子说的那段话很有代表性,,作者这样写道:“吭吭”咳嗽了两下,说:“大城市!大城市有什么好……房子是又高又漂亮,可是呢,前一栋根本不管后一栋的通风采光,看上去特别不要脸! ……黄咬银嗤嗤笑道:“哪个大城市不是这样?” ……眯缝着眼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的桔子,脸上绽开一朵浅浅的笑,她摸着自己的肚子慢悠悠插嘴道:“比人还不要脸么? 这寥寥几句的对话,这是一个多么精炼的描述,把新农村青年人对城市的感觉就这样写了出来。

   

    最初给读者的感觉,心理受到过剧烈伤害的梁小民,似乎是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一样,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把这个人物,往颓废的方向去写,而是在这样一个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年轻人身上,发掘了他内心善良的一面,这次回来,既是想真正回家的意图,更是来为祭奠已经过世的母亲,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内心善良的梁小民。

 

    不堪精神压力的梁小民的母亲,再把儿子赶往大城市独创社会以后,她与同村的一位名叫金满的老姊妹,到不远处的尼姑庙,皈依了佛门,也算是灵魂的自我拯救吧。即便是这样,她始终挂念着远方的孩子,用她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孩子留下了代表母爱的物品。

   

    作者这样写道:梁小民捧着姆妈留下的包袱,仿佛听到了时间那如河水般的流淌声——一切似乎就在昨天。……梁小民把包袱搁在膝盖上,慢慢地,一层层打开它。包袱里面有十来双大小不一的布鞋,有单鞋有棉鞋,厚厚的鞋底上都纳着密密实实的细麻线。……“你姆妈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做几双鞋给你。瞧,够你穿到三十岁的——她哪里停得下来?”金满说。……那双最小的,应该是他离开时的尺码。

 

    梁小民拿起一双棉鞋端详,雪白的鞋底像块发糕一样厚,黑色灯芯绒的鞋面还是簇簇新的,絮着厚厚的棉花,摸上去暖和、干净、结实,像是可以穿着它稳稳地走一辈子路的样子……。金满伸出一根手指头,指一指鞋面的松紧带收口,说:“就这里针脚大了些——后来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摸着做的,倒也不差。” ……金满叹了口气,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做人父母,也是场修行。” ……梁小民脱了皮鞋,俯下身子把鞋往脚上套,套着套着,梁小民的眼泪就一滴滴地落下来,很响地打在青砖地上。这鞋不大不小,竟然是刚刚好。”于之最先前,把梁小民赶出涔水镇的“无情”,到现在留给孩子的遗物,我们发现了作为母亲的良苦用心,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祭奠完了母亲,这个村庄似乎更显得陌生了,作者写道:一个人在外这些年,梁小民有时也会想起这小镇。可回来了,还没几天呢,却又想走了。这让他多少有些烦恼。从被姆妈用根竹篙追打着离开,整整五年梁小民都没有回过涔水镇。但这依然是他熟悉的冬日的小镇,没有风,沐着暖暖的阳光,空气中偶尔会传来顽童的一声鞭炮脆响。人亦是懒散的,一切都无可无不可的样子。就连不久前河对岸的一桩灭门血案,大家也不过是咕哝一句“人越来越狠了”,呜呜叫的警车开过去后,人们就打着哈欠,回复了一贯的平静与木然。作者用这样的描述,为我们勾勒出这个平静,带有死气沉沉意味的乡镇,对于年轻人这里不再有曾经的那种吸引力,这也是当下农村年轻人共有的一种想法,这种普遍性作者明晰。

 

    对于梁小民来说,未来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似乎自己身边的人都会说:“你要有个正经营生!”可是,什么样的营生算是个正经营生呀?到娱乐城做保安,经常提根棍子追着醉酒闹事的人穷追猛打,或者去餐厅,做服务生,一天站足十几个小时,二十岁以前得上腰腿病,再或者到工厂,做流水线,把自己变成机器的一部分……,这同样是中国农信现阶段面对的出路,这些现实情况通过梁小民的感觉来表达出来,这同样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问题在不动声色中讲明,选择也是由每一个人去选择,留下还是出去,也成为了处于新旧时期年轻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他们知道如此这样地活着“哎呀,这样活着真没劲!”

 

    作品的最后,梁小民毅然选择了继续到外面去打拚这条路,结尾处作者很有寓意的做了这样一段描述,她写道:警车带着那杀人犯,穿过了小镇中心的十字路口,拐个弯上了河岸边的公路,汽车的后轮把路上的雪卷得老高。所有的人,从涔水镇出去的时候都走同一条路,那些年轻人,他们都是先出小镇,再顺着河岸边的公路往外走。就好像他们都是亲兄弟,在同一个屋子里长大,然后从同一扇门里走了出去——都是这样,比如梁小民,比如崔木元。王坪大的儿子强生去县城上高中,去北京上大学,后来又到那个远得了不得的美国,走的也是河岸边的这条路。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段话非常有寓意,涔水镇这条通往外面世界,略显泥泞的道路,不就是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预示,这条路如何去选择,既有传统观念中的影响,更多的是自己的取舍,这条路既是通向外面世界的出口,也是衣锦还乡,或告老还乡的进口,这条路我们无法选择,不管你能走多远,都要这样一直走下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停的走动中。

 

    作者把这种不可逆的历史发展的既定事实,摆在了读者面前,似乎她在阐述这样的观念:这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种必然,梁小民、崔木元,还有已经功成名就的王强生,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在经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