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互揭短又何必

(2010-11-16 00:25:24)
标签:

杂谈

分类: 职场论道

南京博友友群,在我博客里留纸条,让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看看,说是发给我一点东西看看,误以为是友群兄发给我他的作品,工作忙完了以后,到邮箱里查阅,并复制了下来,是友群从网络上复制下来的两位名人的“各执一词”,而这两个名人中的其中一个,去年自己曾着重写了阅读他作品的感想,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美学家高尔泰,而另一位则是刚刚知道,我从网络上查找这个人,百度是这样介绍的:萧默,19377月生于湖南衡阳.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在新疆从事建筑创作,1963年调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建筑历史研究15.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室(后改所)前主任、前所长、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建筑意》辑刊主编.曾创办《建筑意》辑刊.曾应印度政府之邀赴印度、应韩国建筑历史学会之邀赴韩国进行学术访问,并曾赴欧洲、东南亚、埃、土等十余国考察.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中国紫禁城学会顾问、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多种书刊编委.也算是赫赫有名了吧。

友群知道我对高尔泰情有独钟,他的《寻找家园》更是让我难忘,在高尔泰的笔下,曾经的历史岁月,真实再现,无论是不堪回首,还是幸免遇难,这些在作者的笔下,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如此荒诞的历史时期,讲述了专制下的黑暗,在黑暗中人们的苦苦挣扎。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最好的记述方法之一,因为这些都是作者自己亲身的经历,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命运的起伏,来表现那个时代的特征,怎样理解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从友群发给我的这两篇文章,一篇是萧默先生以他在敦煌艺术研究院的十五年的经历为背景撰写的书籍,书名为《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在这本书中有他对高尔泰的一些章节,写了他对高尔泰的看法,也正是这些看法,引起了轰动,身居国外的高尔泰,把他对萧默写的这些事情,十分恼火,写了回应的文字,予以“澄清”作者的“过失性遗忘”和对历史的大幅剪裁的能力,而这篇文章原本是寄给国内末杂志社和报社的,因种种原因不与刊登,无奈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网络上刊登,如此一来两个人,用不失大雅的方式,用各自文字功力的精准,你来我往,厮杀起来,这是我没想到的。

一口气看下来,感觉各执一词,各有各的事例,各有各的角度,知识分子的论战在这里得以再现,要想问我,你更倾向于谁?我认为两个老人,就像两个孩子,无法说出谁是谁非,相互揭短,实在不属于如此儒雅的这两位知识分子所为,他们论年龄相差不了几岁,都进了知天命的年龄了,论学识也各有千秋,不必在一些曾经过去的事情上叫枝,在那个荒谬的历史时期,每一个人都是被扭曲的人,每个人为了生存,都会采用自己的方法做事,即便这些事情现在看来不敢想象,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就是一个生存的可能性。对错不能与时代隔开的方式来评价,这样有失公平和特殊性。这样看来,他们将时隔四十余年前的那“陈芝麻,烂谷子”,今天又拿出来晾晒,显得有一些“小气量”。

历史的旧账是不能翻的,它可以成为我们的车前之鉴,它可以成为历史的曾经的印记,它可以成为相似性的参照物,但它不是今天的一种绝对的必然,就像胡克在他的《历史的客观性与重建》一书中说到的那样:“历史是深入研究过去的,历史可以非常有助于洞察行动计划的各种选择的将来结果。任何人用特殊的历史线索来为一种政策辩护而不管它有些什么结果,此人非愚即妄。”

我不好去揣测,或想象他们的这种争辩的目的性,在萧默的文章里,感觉他们曾经走得很近,但是,在萧默的笔下,与高尔泰最终的“决裂”,是因为高尔泰在最敏感的时期,告发他偷听敌台,他又以牙还牙,列举了高尔泰心里阴暗的一面,他说高尔泰《寻找家园》一书中,很多都是“避重就轻”,他例举了高尔泰的一些“异常”做法,来诋毁这位曾经的同事,为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认为他这一点做到了。

而高尔泰的回应,也绝非留给曾经同事的情面,感慨他们对曾经岁月的那种记忆力,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些人之间的语言都记得那样的清楚,高尔泰用他特有犀利的笔锋,将萧默讲的那些事情逐一驳回,给人的感觉就是无中生有,写出了萧默妒贤嫉能的这种做法。

我没有评判两位高人的资格,就事论事,还是想借用哲人的名言,来为自己心里想表达的那种感受,笛卡尔在他的《灵魂的情感》一书中曾经说道:“所有由于某种其他原因而看重自己的人,不管其原因如何,都不会对人真正慷慨大度,只会有傲慢,而傲慢总是很丑恶的。我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原因越是不当,傲慢就越不止是丑恶。”

两位老人都是在写历史的曾经,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些历史的曾经,会须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叔本华在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完全地意识到自己。于是,历史被认为是对人类的合理认识;历史对于人类尤如反省和联系的意识对于为理性所制约的个人,缺少了它,兽行便会表现出来。………在这种意义上,历史成了整个人类历史共有的直接的自我意识,只有凭着历史,人类才成为一个整体,才成其为人类。这是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看来,两位赫赫有名的老人的揭短,就显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