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百二十四)
(2010-11-17 06:01: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昨天晚上自己把身体又交给党了,一个大企业的领导,叫上机关和下属单位部分“正部级”领导,大家一起坐坐,自己知道是陪客,所以提前做好准备,将自己的上班时带的书籍和物品先放回了家,之后独自一人前往。
这个企业的领导,认识不是一两天了,可以说是看着他一天天的飞黄腾达起来,当然兄弟们也没少帮助他“出力”,就这样你来我往,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近,可以用称兄道弟来形容。对我工作的支持更是不用二话,所以他只要是开口,绝对我会第一时间抵达。
其实,自己知道在他之前的两任领导关系也处得不错,企业这些年里领导频频更换,说是为了年轻化,其实在我来看就是人事上的博弈,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企业不像事业,企业在位置上,意味着很多看得见的实惠,而事业单位更像是一潭死水,别看是事业两个字,它与事业没什么直接的关系,按部就班是两全其美的做事方式,而企业则需要利益的最大化。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也将经济效益作为单位的考核目标,但是,从市场经济运营的角度上去分析,目前的事业单位很像是套着很多缰绳的的马车,而驾驭马车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这样马车就不知如何是好,有抽鞭子赶着快跑的,也有拉缰绳让停下来的,永远也无法统一意见。正因为是这样,我们似乎看见那些半死不活的事业单位,美其名曰是事业单位,但是内涵已经“今非昔比”了。
知道事业单位现在已经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管理者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是积累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模式遗存,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利益群体,刀从何而下?现在依我看来是举棋不定,弄不好会殃及自己的利益,正是这样很多事业单位正“苟延残喘”的活着。
自己知道去那里的最真实的目的,那就是需要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咱的工作,另外还有新的想法与之沟通,自己深知“不进则退”的道理,也知道人性中的审美疲劳,是工作中不可小视的一种现象,它可能直接导致你前期工作的停顿或半途而废,也正是带着这种目的,自己成为了“心存不轨”的人。
在现行的体制中,能力是一个参考的指标,但这不是最终使用你的一个“硬杠杠”,人脉可能会是你赢得信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看来是有些荒诞,但是现实中我们的用人机制,肯定是任人唯亲,即便要求我们的是任人唯贤,但习惯中我们希望提拔那些“乖乖”,那些有“人缘”的人,从上之下都是如此。
细细分析一下,我的人脉来自于什么?可能就是实在,当然用现在人的表述,那就是婊,婊得一塌糊涂,让人觉得你这个人不用设防,张开嘴看见屁眼得主,所有的心眼都写在脸上,所以不构成任何威胁。更直白地说,就是能力有限,仅此而已了。
确实没想更多的奢望,只想干好自己目前手头上的那点事情,从来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别人装满利益的饭碗上,知道那样会对自己的眼睛容易灼伤,更会让自己失去内心的平衡,痛苦就是不知足造成的最终结果,更何况自己的能力也只能在自己的范畴内得以体现,俗话说:命中注定。
坐在那里用最虔诚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恩人,那些与我有关与无关的“正部级”(部门长的简称)同事们,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从左传一圈,在从右转一圈,来回几下与他们就成为了“一家人”,要不然说,这年头要没酒量准会被灌死,一点也不假,几圈下来五六瓶啤酒就放在肚子里了,接下来的“游戏时间”,依然要考验你的承受力和智商了。
老天爷一直在帮我,在游戏中自己是胜多败少,自然躲了一些喝不进去的酒,也让一些人忽略了对你的“关照”,在气氛中相互“融合”,在“自损”中拉近距离,文人将这种聚会叫“热闹”,业务单位叫“公关”,纪检部门叫“腐败”,家里面掌柜的叫“发婊”,我自己认为是“博弈”,是心智和体能的博弈。
想起一个段子,是这样写的:“1、从猴子到人需要一万年,从人到猴子只需一瓶酒;2、出息了是国家的儿子,挣钱了是亲家的儿子,欠债了才是父母的儿子;3、对恶人从容一点,对朋友简单一点,对家人开心一点;4、比时代早一步的叫先进,早两步的叫先锋,早三步的叫先烈;5、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之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白搭;6、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渐渐地,很多人都成了盗版。”
我在想,这个段子的第一段就是在说自己,自己在酒场上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只会翻跟头的猴子,取悦于人,那些一瓶酒变为猴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