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手头上这本岛城著名人文历史学家、作家李明赠阅的《青岛艺术群落文献》一书,在圈子里被受好评,认为这是作为策划和主笔的李明,还是创意和编制的藏杰,还有作为本书的学术和统筹的梁克刚先生,他们为我们小城的艺术发展史作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
我的一位女同学,也曾经是一位画家,来电话恳请我是否帮助她索取一本《青岛艺术群落》她告诉我,她无意间在她的朋友家里面看到这本书,她翻阅后爱不释手,她告诉我有一种亲历和曾经岁月的感觉,我知道她也是那个年代中的一个绘画艺术的爱好者,据说她的画作的艺术表现力在那个时候小有名气,但是,我一点也不知道她曾经有过的“成就”。
北京我的朋友也是当代人文历史的爱好者,来我们小城探访,我将这本书赠送给了他一本,他当时就表现出非常兴奋的表情,自己也没有太注意他的这种感受,毕竟在书中大多数人自己目前与他们还有着一定的往来,没有什么特别感受,毕竟置身于其中。
朋友从小城回到京城以后的某一天,来电话直白告诉我,这是一本难得的历史资料,他第一次了解到在我们小城里曾经出现过如此之多的艺术家和有影响的作家,他认为这些史料都非常的难得,他看得很兴奋。并告诉我一定与这些文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届时他将来采访他们,他对小城那个时期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并不是自己熟视无睹,自己虽然没有亲历那个时期的艺术文化圈,但作为一个“学生”我一直混于这个大环境中的某一个“小团体”中,亲历了一些事情,但最后自己还是选择了“退出”,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致力于为艺术献身的人要付出的是什么,这是自己做不到,也没想去做的事情,回到了“主流社会”,打拼到现在。
对这本书的阅读也许正处于这种因素的原因,自己利用空闲时间,坐在家里面翻阅着这本记述曾经的那些历史事件和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许多事情,将自己带入到那个历史过程之中,唤起自己的回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和事,好像又从记忆的最深处冒了出来,虽然已经是今非昔比,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技术的那些人和事,我认为是清洗和真实的。
其实,和李明人识算下来也是许多年了,但真正走得比较近的还是这几年,以艺术评论家和城市人文历史学者身份的他,一直活跃在我们小城的文化圈子里,他的博客和他在论坛上的文章,以及他近几年里负责编审出版的书籍,都成了我关注的对象。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在酒桌上海阔天空的交谈,后来成为了政协常委的他,似乎也没有了最初的那种激情,把自己更多地时间用于独自一人的阅读和写作,这些年里的每一次“蜕变”在我的感觉里也都是一次提高。
至于创意和编制的藏杰认识他的时间不畅,但他的名声却在我们小城的圈子里赫赫有名,虽然他年龄比我笑了不少,但他的文学才华和文风的独特,已经这些年里他作为《人文书友》总编辑的身份,让圈子里的人不敢小视这位后生可畏文化人,在我的感觉里他在我们小城文化圈里的影响不可小视。
至于梁克刚这位现在活跃在国内艺术文化圈里的活跃分子,又成为艺术评论家和文化艺术策展人,自己与之交往的时间不算短了,可能小城艺术家圈子里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梁克刚的引荐而相识的,自己也在这些年里亲眼目睹了他“曲线救国”的成长之路,这些年里在国内的艺术圈内名声赫起的他,经历了别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在“曲线救国”掘得第一桶金以后,没有沉迷于物质的享乐至上,而是唤起了他内心里为艺术献身的文化情结,将自己更多的时间奉献歌了弘扬我们小城艺术和推荐艺术家的工作上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小城推动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们聚集在一起,将我们小城艺术发展历史当中的人和事,将散落在民间和艺术家手中的那些物件,以及将那些当事人的记忆中的那些历史真实走了记述,整理收集编成了这本文献集,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虽然记述的文献中更多的是一些“非主流”文化圈子里的事件,但是我认为也正是有了这些非主流的参与,对推动这个城市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也会在青岛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