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黑塞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有感

(2010-04-20 05:47:3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春节前看了武陵春的那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自己隐隐约约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一部类似的作品,想来想去把着重点放在了黑塞的作品上,作家杜帝潇潇洒洒为武陵春的这部作品写了评论,他来电话让我到博客上看看,并问我何时动笔?他知道我答应武陵春看完后写的感受。说实话看完武陵春的作品以后,自己不知从何下手,一个是杜帝的评论已经评得非常到位,自己如何去写也无法超越。但是,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必须找到一个下笔的地方,自己想到了黑塞作品自己的隐隐约约的记忆,一直想从这个“全新”角度去写,与黑塞的作品对比着写,但是自己一直在找自己记忆中的那部黑塞的作品,遗憾没有找到。无奈之下自己又找了杜帝没有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去写,总算是勉强交差,虽然武陵春给予了肯定,但自己心里面知道没有把它的思想内涵充分地挖掘出来。

    交差以后自己一身轻,把自己从书架找出来的那本由漓江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中的黑塞专辑《荒原狼》由列入了翻阅之中,虽然这本书购买欲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1986年8月1日购买与青岛夏季图书展销会上),书中选黑塞的两个长篇小说《荒原狼》和《彼得·卡门青德》,另外选了四篇短篇小说《拉第德》、《回响》、《订婚》和《笛梦》,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上,写着自己看完第一篇的日期1986年8月27日晚)遗憾的是,第一遍阅读的记忆已经沉淀到自己的意识中的底层,感觉似乎没有看过,但是模糊的意识中似乎有这样一件事情。我知道这种遗忘非常的正常,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遗忘,再回头看第二遍时,你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当我看到主人公彼得·卡门青德用它仁爱之心,一次次帮助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时,当他无奈地看着这些对生命渴望的生灵并病魔夺走,给他带来的那种痛苦,也同样深深感动着我自己,我随着作者的故事的深入而动容。当我看完了这篇作品以后,我知道自己隐隐约约想到的那部作品,就是我刚刚看完的这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作者写了彼得·卡门青德从青年到中年的生活历程。

    彼得·卡门青德出生在德国一个偏远封闭的小镇子里,这里远离大城市显得封闭,这种封闭不仅仅是地域上封闭,同样也是传统观念中封闭,在那里只有这样一个以卡门青德命名的村落,这里居住的村民都有这样一个姓氏,也证明了他们的血缘关系十分的相近,在那个村落里大家过着平静无证的生活,对所有有思想和有志向的人,他们都会用他们特有的一种“讥讽”秒时,例如作者以上来写得那样,他的叔叔康拉德是一个不受“本分”的人,总用从上道教发明,胆子几乎次都失败,都成为全村人讥笑的对象。这次他突发奇想,将彼得·卡门青德父亲的木船借来,用他自己的想法改建成帆船,在下水世行的那天只有一个人愿意跟她一起试航,而更多的人则是在那里看笑话,彼得·卡门青德的父亲怕被村里人消化不敢亲自前往,而这次的试航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了村里面有一个笑料和话题。

    在家乡读小学和中学的彼得·卡门青德并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最喜爱的事情,而是把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那种兴致,成为了少年时代的一种追求,为了这些她没有少爱她父亲的教训,但是,他始终不理解为什么父亲对他的这种亲近大自然的行为如此的反感。彼得·卡门青德不仅仅被自己的父亲看不起,在学校老师的眼里,他也是一个粗鲁,善于打架的“坏孩子”者愿与他在课堂上经常子走神,想起了大自然中自己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景象。

作家黑塞在他的这篇作品里有大段大段描写大自然的文字,四季的变化在作者的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变得鲜活,你不能不钦佩作者对大自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他对云朵的描写,他这样地写道:云是欢乐和悦目赏心之物,云是福音、是上帝的赐物,云是愤怒和死亡。云像新生儿的心灵那样温顺、柔和与恬静,它象可爱的天使那样美丽、富有和慈善,它像死神的使者那样阴森可怕、无法逃脱和铁面无情。云象薄薄的一层银片在飘动,它如同镶上金边的白帆那样大笑翱翔,它伫立休息时就显出黄、红、蓝各种色彩,它像凶手一样在黑暗中悄悄地溜掉,它像疯狂的骑士呼啸奔突,它像苦闷的隐士如您入梦地悬在苍白的高空。它有极乐鸟的形状,它有赐福天使的外貌,它犹如可怕的手、抖动的船帆、游荡的仙鹤。它漂浮在神灵的天空和可怜的大地之间,是人间一切悬念的美妙譬喻,它既属于天又属于地---大地的梦,在这个梦中它把自己被玷污的心灵涂在洁净的天空。它是一切飘忽不定、四处寻觅、企求渴望和思乡念土的永恒象征。正像它迟疑不决、恋恋不舍、固执己见地悬吊在天地之间那样,人们的心灵也是如此这般地悬在时间与永恒之间。

    作者写了在中学时期爱上第一个女同学的经过,那个带有贵族血统,年轻漂亮的女同学绿西·吉塔勒,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年轻人最初萌生爱情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冲动,这段他自认为是认真地和热烈地过程,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感觉罢了。当然我们看到彼得·卡门青德为了讨好或引起这个姑娘的好感,经疯狂地在假期结束前,只身爬上家乡陡峭的山峰上,冒着巨大的危险,为心上的人采摘鲜花,他把自己亲手采摘的鲜花悄悄地放在这位女同学的住处的走廊里,好像是已经表达出自己对她的那份“最真挚”的爱意。正如所有年轻人的最初那样,这不过是彼得·卡门青德烧火棍子一头热,这段“轰轰烈烈”到来的爱情,没有燃起烈火,而是无声无息的灭了。内心的渴望与一两件自己认为是最崇高的举动,那不过是我们感觉北放大了而已。

    走出这个封闭的山村是作者中学毕业以后的想法,虽然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自己母亲的病故,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对生命的反思,不仅如此他的父亲对他的选择也是不屑一顾,并告诉他没有资金上的后续援助,也就是说大学期间的费用完全要靠自己去努力,即便是这样他也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山村,到镇上的学校继续深造。

    在大学生活的几年里,除去他开掘出自己写作的天分之外,主要写了他结交的第一个朋友,大学期间的同窗好友里夏德,他同这位同学的友谊是真挚和纯朴的,他们用自己不同的特点相互的吸引,相互的支持,一直到读完了大学。在临近结束大学生活的时候,他的这位朋友从他的家人那里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旅行费用,他们结伴而行,游历在欧洲最负盛名的文化国度中,秀美的大山名川里,他们的友谊像传统的文化积淀一样更加地牢固。但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他们恋恋不舍地分手以后,他的这位最亲密的朋友在家乡的一次游泳中不幸罹难,使他沉浸在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痛苦之中。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亲人分别痛苦的现实中。

    毕业以后他在那个他自己并不喜欢的城市里成为了一个记者和专业作家,由于他性格的原因,对城市里人们的那种虚伪和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在所谓的文化和艺人圈里,他无法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虽然在那里曾对漂亮的姑娘,一位画家爱米妮娅·阿格丽莎产生过一种特殊的感觉,但是他性格中的那种精神快乐至圣的文人情节,错过了他曾经想娶她的可能性。

    之后他在不停的漂泊游走之中,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吸引他的自然景色,到另一个让他神往的自然之中,就是在这种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度过了他年轻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太多的人间世故,对生命的反思,对自然的感悟,让他逐渐地明确了自己将要面临的生活方式。在这其中作者在一次从生命的角度写了彼得·卡门痛苦的经历。在那个城市里他结识了平民木匠,在木匠家里他找到了最温馨和家庭感觉,在那里他亲眼看到木匠的女儿,一个漂亮聪慧的女孩子被疾病都走生命的全过程。紧接着作者有些了他精心照顾的那个残疾人,与他愉快高兴地度过最后时光的故事,作者通过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描写,实际上是在反思生命它真实的价值何在?就像他在作品里写道的那样:“人要学会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漫长道路上的短短一短,自己作为这条道路上的游客,岂不率和最终的消失都不要引起世人的惊动和麻烦。”当然,我还认为作者是在写彼得·卡门青德净化心灵的一个过程,在这之后他成为了最虔诚的基督徒,他周围的人更喜欢称他“圣彼得”。

    当他不再年轻的时候,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看到已经衰老的父亲,虽然依然是那样的“狡诈”,但是他的身体和精力已经不能自给,在照顾父亲生活起居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一种传统习性中的人性的一面,所有的远大志向,最终也会落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他在家乡为自己的父亲那几乎将要倒塌的房屋进行修建的时候,看到了想起们那和善的目光,虽然他内心依然心存“不舍弃”,也许这也是作者自己内心里的一个迷茫,按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还是向现实生活低头,作者将彼得·卡门青德在这种迷茫和徘徊中嘎然而止,让读者自己去猜想。

    《彼得·卡门青德》是作者写了他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写了他在生活的现实中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书本到学习实践过程中,观察现实社会中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善与恶,我从中感觉到作者那颗仁慈和虔诚的心,看到了他对人与自然的那种透彻的感悟,我想这也是我们现在文人缺乏的一种思维角度,更多的作者忘记了,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合理对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