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买了若干年,自己也没看过。但是,自己知道为什么买它,至于为何没有去看,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当时没有具备欣赏这样一位知名作家作品的水平和理解能力。在一个就是那个时期已经对这位著名作家失去了热情,改为了另外的作家。但是,买他作品的原因非常的简单,那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在当时学外国文学,假如你不知道这位作家,那你肯定不会考试及格,就这样简单。也是基于粗浅地了解,才在百般努力下得到了那本书非常有名的一部散文集《金蔷薇》,当然也有人把它定义为文学评论集,他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
这是二十年以前的事情,当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头开始的时候,我漫步在小城的书城里,在书架上再一次看到这本书,心里面想起了很多,激起了自己对往日的那种回想,我不知道教我们外国文学的老师是否依然健在,但是我知道他的哥哥已经先我们而去了,他就是小城赫赫有名的金又新老师,给我们讲课的那位就是他的弟弟金再新老师。
新近我们小城著名史学家、作家李明赠送给我的那本由他策划和主笔的《青岛艺术群落文献》我看到了李明笔下的金又新老师,我觉得李明用简短的文字高度概括了这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写道:
金又新老师和他同时代的许多热血知识者一样,是一个很浪漫的理想主义追求者,金的理想,是一个非常时代的典型现实。这个理想和这个现实的距离,在短暂的年代里,似乎是近在咫尺。
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金先生是一出平凡而伟大的悲剧。他始终在黑暗中找寻光明,但始终都在黑暗中。”说这话的,应该是金的一位知道者。这位“保证我读懂他”的“知道者”相信:他始终都在笑,他笑的是那么真诚但有那么无奈,其实她内心一点也不快乐!
2006年4月2日上午,在青岛四方区政府机关办公大楼二楼会议中心,金的学生召开了缅怀金又新纪念册赠书会。200多人,整齐入座。在这个严肃的会场上,现实和理想早已恍若隔世。但是,友谊和亲情却延续着,延续在这个“讲政治”的会场的所有角落,不露声色,却对比鲜明。
也许,这是这个非官方纪念活动最重要的精神含义。
如刘禹轩老人所言:最终没有坐上副市长官椅的金老,却在轮椅上以始终如一的文化热情和人格魅力,获得城市的尊重。
我知道金又新老师的名气一定比他弟弟大,遗憾是自己没有聆听过他的激情洋溢,声情并茂般的演讲式的授课,而在王勤的博客里看到了这些,她描述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又新老师在青岛一所干部职工中专学校任校长,同时还是青岛市现代文化研究会会长,是青岛市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我当时有幸成为青岛现代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在研究会的活动中,我聆听过金老师的许多讲座,他那丰厚渊博的学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讲话时亲切的语调,幽默的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在诸多文学圈里的朋友处也听到过许许多多关于金又新老师的事情。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弟弟金再新同样用他自己对著名外国名著的理解,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感染着在坐每一个当时对外国文学知识匮乏,并对外国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饥渴状态同学们的热捧,不知不觉我跟着金再新老师学习外国文学有两年多时间。
金再新老师在讲述这本《金蔷薇》作品时,选摘了其中的几篇,在那里绘声绘色地念着,讲着,也正是受到老师的感染,买到这本书的想法从内心里生成,在随后的日子里自己一直关注着这本书籍,最终买到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得到的时候可能自己已经从这本书的狂热上转移到另外的名著上去,所以自己没有一气呵成,而是束之高阁了。
很遗憾自己最早买到的这本《金蔷薇》已经找不到了,很有可能是朋友借去了,借给了谁早已经忘记了,也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了这本书。看到这本书时,自己翻看起来,看到刘小枫洋洋洒洒的序言,也许他倒出了像我们这样被现代青年人视为落伍的一代人的感受,也让我想起了老师在课堂里讲课时的那种敬佩有佳的神情,知道,不理解可以不说,但不理解决计不能胡说,每一个人有自己理解的角度。
在这本书的旁边放着《金蔷薇》的姊妹篇,同样是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撰写的《面向秋野》便这是这样介绍的:“《金蔷薇》和《面向秋夜》,前者是帕氏论述“作家劳动的美好失职”的一本书,是他阐述“对创作的理解”和“个人经验”的一部“札记”;后者收辑了作者三十至六十年代三十年间关于艺术问题的文章和回忆纪录。它不仅继续探讨了《金蔷薇》探讨过的那些问题,而且还探讨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散文化的诗、旅行的作用、虚构的意义、短篇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此外,他以大量篇幅,记述了许多前辈作家和同时代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作了生动地描写和精辟的评论。这些文章既是给人歧视的文艺随笔,又是清新优美的抒情散文。”看到这里不假思索,两本书全部收入囊中,带回家慢慢品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