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女作家连谏新作《家有遗产》有感

(2009-12-13 00:01:4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我刚刚看完手中的这本著名女作家连谏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家有遗产》(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09年7月份在全国书店发行,定价:每本25元。)我很有幸这是作家亲笔签名的惠赠,带着这本书,我跟随着领导进京开会,而这本赠书就成为了会议期间的精神食粮。不要以为我是不务正业,那些会议确实提不起我的兴趣,哪怕是务虚也要有点新意,听着他们言不由衷的讲话就觉得是在那里演戏,大家都是有思想的人,对所有的事情已经了如指掌,利弊关系心知肚明,何苦在那里重复和唱高调。相比之下,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震撼可以说是久久不能平静,领导看到我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的的样子,十分的不理解,但是,我知道现在自己依然沉浸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中,那遗产的争夺好像就发生在我的身边,那些鲜活的人物一直在眼前幌动。

    作者为我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我们小城里的两个普通家庭,第一个家庭我们暂且称之为郑家,郑家的主人郑书轩不幸病逝,而在这之前郑书轩的老伴在数十年前就去世了,郑书轩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的儿子郑家浩和抱养的女儿郑美黎抚养成人,并分别结婚生子。在完成了他抚养孩子的重任以后,可以说是积劳成疾,在他七十岁时得了半身不遂,一直由他的儿子郑家浩和儿媳妇马青梅伺候,但是在郑书轩病情加重的时间里,从来不顾不上照顾老爸的郑家女儿郑美黎一反常态的跑到医院里对老父亲殷勤的照顾起来,郑家的儿媳妇马青梅看得最清楚,也知道这种殷勤的背后是什么,老父亲自己住的那套房子,还有感觉中留下的一大笔存款。郑书轩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留下一句话便匆匆的走了,这也留给了这个故事的巨大空间,以及这场遗产争夺战争的必然性。

    郑书轩的儿子郑家浩是一个困难企业的职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作者是这样描写:“郑家浩就是这样一个人,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为人老实也善良,逢事能躲过去就不愿意迎上去。”他的妻子马青梅是一个心地善良,敢说敢干的人,因企业倒闭,失业在家,正好公公重病需要人照顾,它理所当然地肩负起照顾老人,承担家务的工作。他们又一个乖巧懂事的儿子郑小帆。

    郑书轩的女儿郑美黎在一家保险公司跑业务,而她的丈夫何志宏则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干业务员,家里面有一个女儿。而对于郑美黎作者是这样写的:“郑美黎也不是省油的灯,原本爸爸指望她能够争口气,可她从小就爱打扮,经常因为逃课撒谎被老师找到家里,爸爸被她气得吃不下饭,跟人说起来就唉声叹气。郑美黎好不容易磕磕绊绊地从职业中专毕业了,高不成低不就地换了好多工作,恋爱谈了无数场,没一场女成正果的,直到遇到了何志宏。可带他回家吃了一顿饭,爸爸就把何志宏这个人给否了。何志宏善于察言观色,善言到了舌绽莲花,爸爸觉得这样的男人不稳重,也势利得很,怕郑美黎跟了他会吃亏。没承想,郑美黎被何志红哄得像是两眼蒙上了猪油,干脆停着大肚子回家要挟,爸爸没辙,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地认了何志宏这个女婿。”

    为什么要交待郑家人的这些背景材料,我们可以看到郑家儿女的情景,算是一个最普通家庭,他们共同的大前提就是都不富有,都生活在相对清贫的经济条件下,也许正是这样的条件,使他们对看得到的利益感觉是十分强烈的,特别像有着巨大诱惑的遗产,他们知道靠自己的拼搏是无法满足内心设定的目标,而遗产则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哪有不接的道理(更多的时间是抢),所以说在这样的家庭里,发生遗产争夺大战就显得不足为奇了。这样一来也为这场战争的合理性,以及为了得到遗产所罄尽所有机关的办法,提供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故事就从郑书轩死后,可以说老郑的尸骨未寒,郑家的女儿郑美黎就让他的那个唯利是图的丈夫唆使,开始了遗产的争夺。郑美黎在她丈夫何志宏精心策划下首先上演了“苦肉计”,假装郑美黎发现了丈夫手机上有异性发来的信息,之后的家庭战争,直至家庭暴力,使每一个有家庭的人都会相信,对爱情的背叛是最不能容忍的。善良的哥哥和嫂子将可怜巴巴的小姑子接回了家,倒是到后来这一切就露出了他们的马脚,让马青梅看得一清二楚。实际上郑美黎上演的这个苦肉计,不过是为了回到他父亲留下来的房子里,去查找他们想象中的遗产,当她发现自己的寻找根本没有结果的时候,她把这一切归咎于他的哥哥和嫂子将父亲的存款私藏了起来,也只有这样认为才能够将这场精彩的遗产之争继续进行下去。

    郑家浩的妹妹在他对象的唆使下,已经根本听不进去哥哥和嫂子的解释,当她发现父亲的存折上竟然没有几个钱,而发的抚恤金也为了还住院期间买药的借款所剩无几,他们一口咬定是哥哥和嫂子将父亲的存款私吞了,他们想尽了办法去找私吞的证据,但是却是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常之难的事情,虽然郑美黎的嫂子和哥哥明确地告诉他不存在私吞的问题,但是利益寻衅的郑美利和何志宏哪肯擅自罢休,又提出来假如拿不出来存款,那么就将父亲的房子卖掉,姊妹俩人平分,他们害怕哥哥和嫂子再把这套房子给侵吞了。正当他们正为这房子想通过法律来解决时,他们得到了一个让他们没有想到的事情,律师向他们念了一份他们父亲在世时立下的一份遗嘱,在遗嘱中明确告诉这个房子留给一个叫葛春秀的人,这让他们大吃一惊,父亲的房子估价值一百五十万,眼睁睁的每人七十五万就这样泡了汤。可想而知对于一个普通市民七十五万意味着什么。

    至于第二个家庭,我们称之为马家,这是由家长马良躬,一个退休工程师组成的家庭,马良躬的女儿就是郑家浩的妻子马青梅,而马良躬儿子则是一个在地税局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这个家庭相对于郑家而言,要从经济上看优越于郑家,但是在这样的家庭同样也会有着他们自己的内心想法,例如马良躬的儿子马大海,就是这样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而这种自尊心实则是一种虚荣,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李小红将他母亲卖给她的房子落户落到李小红的名下时,他的自尊心让他无法忍受,他认为这是对爱情的背叛。当然这是讲了马家儿女的不同性格的一个方面,作者同样写了这家人面对遗产的态度,马良躬临死前的专利产品,儿子马大海误以为可以从中得到一大笔现金,岂不知这个产品的经销商因金融危机倒闭,不仅将马良躬投进去的将近百万元的资金赔了进去,而且而这些投资的款项一大部分是在马良躬在世期间向朋友借的,马良躬的死不仅没有相马达还想想得那样一夜暴富,而是一夜之间成为了大债主,面临着父亲合伙人的讨债,也就在这个时候,善良化身代表的姐姐承担起了这个责任,采用了与弟弟绝然不同的做法,最后还是在姐姐马青梅的努力下,摆脱了困境,用自己最善良的一面给自己的弟弟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将这两家人的不同情境下面临的问题作了对比,一个是为了遗产不惜一切明争暗斗,另一个也是为遗产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则是写两个家庭存在着的相同的问题,但是我们细细想一下这两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生活中同样面临的问题,不过是我们不同的解读罢了。面对着同样是遗产,却有着绝然不同的解决的办法。

    后面的故事越来越精彩,但是假如我就是这样的去复述就失去了读本书的价值,我觉得作者的高人之处就是将情节让它变得波澜起伏,让情节超乎我们的想象之中,作者将人性的欲望在合适的土壤下是如何发展和发生的,那种意想不到,那种殚精竭虑,让我们知道了欲望一旦失去了控制那就是恶魔,在整个作品中郑美黎和她的丈夫,就成为了欲望唆使下的恶魔,虽然作者在最后的结尾之处,将回归理性思维的郑美黎,特别是当她知道曾经差一点被郑美黎的丈夫何志宏和她害死的房产继承人葛春秀是自己的亲身母亲时,她流露出来的那种愧疚与弥补愧疚而做出的善举,留给了她人性回归的一笔。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郑家浩一家人如愿德的到了属于他的那份财产,不仅如此马青梅的父亲留给他们的专利产品也有了丰厚的回报,让他们摆脱了清贫的生活现状。郑家浩的妹妹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了自己所争的那些“身外之物”与亲情来说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作恶多端的何志红最后机关算尽,再一次意外中死去。葛春秀将依然无私的全部给了郑家的两个孩子,在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感受到自己亲身女儿的良心发现,她带着亲情无怨无悔地离开了。而马家同样是这样,父亲发明的产品得到了热销,还清了所有债主的钱款,迎来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作者没有将在利益面前变成恶魔的灵魂放到审判台上去,在亲情面前,在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下,将这样一群人放到审判台上有点不合情理,这也是作家的高明之处,面对亲情可以原谅所有过错。就像作者写道的那样:“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能够阻碍幸福的鸿沟,除了自己的心魔。”

    什么是世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一切事情,这是我的读解,而词典中“世俗”词条的解释为:宗教教义认为一切事物具有两种形式,把天上的形式称为神圣,把人间的形式称为世俗。由此看来自己的解读有一定的道理。而往往现在的人更愿意用高雅生活来说事,在这里自然要问什么是高雅?我无语,词典解释:高雅乃高尚典雅生活习惯。反问:“什么样的生活是高尚典雅的生活?”也许会有人说:“区别于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过程。”靠,让人晕。在我看高雅不过是追求高尚情操的一种表现方式,而高尚情操则是睿智、善良、崇高的融合。

    为什么自己要写这样一段文字,这是我对一部分人表现出了的那种对通俗文学的那种不屑一顾而产生的感想,有那么一些人自认为读了一些书籍,有了一定的“功力”,感觉已经是“超凡脱俗”的状态,便不屑于百姓生活中的那些平凡生活,认为那是反衬高雅的低速生活状态。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肉身俗胎,高雅或者是精神情操不过是你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表象而已,它是构成你是你全部生活一个部分,更多的时间你依然是凡夫俗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占据你生活的绝大部分,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有望尊自大的意味,岂不知,人是高雅和低俗的混合体。

    我承认女作家连谏是通俗小说作家之一,但是我喜欢她的通俗,时常在她编织的通俗故事里动容,我跟着她的视角去了解和认识我们平民所处的现实社会,去感受我们最真实的最富有意味的平凡生活现实,去发现平凡人心灵中闪动着的哪些善良的光彩。我跟着作者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走街串户,结识了若干不同性格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的不同性格,成就了作家作品的所表现出来的栩栩如生和跌宕起伏,达到了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就像作家连谏在她的序言中写道的那样:“在这些年的写字生涯中,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街头巷尾处处有生动的学问。无论是住豪宅、开豪车的富贵达人,还是买菜小贩、捡拾废品的老人、街头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尘,都有值得我学习揣摩的东西。我热爱世俗生活,热爱到每一次与这个世界的接触都当成一次虔诚的求学,因为是这热闹的世俗生活,给予了我无无尽的文字动力。在物理性质上,滚滚红尘是有边界的,只要不停止思考,红尘的精髓就会向广袤的宇宙一样,永无界限,永无歇止。”

    我是女作家连谏的“粉丝”,她的每篇作品只要自己能够得到或买到,自己总会抽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一气呵成,掩卷而思,我知道她是编织故事的高手,她是百姓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她是挖掘和洞悉人类心灵世界的大师,她是一个扬善抑恶,满怀正义感的作家,她是凝炼我们现实生活中精彩瞬间的写手,同样她也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贤妻良母,众多的角色及于她一身,这是我成为她“粉丝”的原因所在。

    我曾经在那篇《读连谏《门第》读后感》中写道:“有人说:‘在我的感觉里你一向是专门看那些大家的作品,为何现在热衷于通俗小说的作品?’我笑着告诉他:‘看作品是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可能他既喜欢高山峻岭,又喜欢小桥流水,你不能说它们之间那个好或不好,你的心情与你现阶段的需求决定了你的选择,更何况作家连谏的作品中充满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市井百姓的深刻分析,看连谏的这部作品犹如吃了一道正宗的川菜,很过瘾,很享受。’什么是好作品?一句话爱不释手,让人回味无穷,让人深受启迪。《门第》我在阅读中看到了这些,所以我说这是一本好书。”而我在结束本文的时候,同样地要像每一个读者推荐这本充满了作者对于善良解读的作品,充满了在欲望致使下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卑鄙的嘴脸描述的作品,作者把故事讲的如此的娓娓动听,栩栩如生,那是作家的功力。我们是俗人,我们是普通的人,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次阅读,不,应该是“心灵洗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