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续写爱情的苦涩与甜美———读著名女作家连谏新作长篇

(2009-10-27 06:21:5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我看书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不喜欢的作家别人说破天我也无动于衷,这样的作家不在少数,说实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可能阅读面面俱到,每每在书店里翻阅着海报中极力宣传的一些作品,在随便翻阅时发现他们的表述方式自己不喜欢,我便一看了之,决计不会买的,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偏见,但凡大家的作品一生中无非也就是一两本有代表性的,其他作品也都是算他的一种积淀。

    但是,假如那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我的感觉中有了一种美好的印象,那么自己会将他所有的作品尽量的收全了,会在一个时间内集中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倾听他们对我的教诲,从思想上进行透彻的“洗礼”。在这些作家中,我想作家连谏就算其中的一位吧。我喜欢她流畅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读了她的长篇《魅妆》、《凉爱》之后,新近又从书店买回了她的新作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门第》,在完成阅读计划中的“梵高系列”以后,《门第》成为了首选。

    自己看书有一个习惯,也正因为这个习惯一般的不会到图书馆去借书,也尽可能不去借别人的书,尽量自己买回来,因为我的习惯就是喜欢在阅读的时候,在书的页面上乱写乱画,特别是看到一些好的句子,会用钢笔画出来,留作日后的再次翻看。不仅如此,每当一本书开始阅读时,自己会在第一页上注明开始阅读的时间,在书的结尾处注明看完的时间,自己认为不同时间的阅读有着绝然不同的感受,而且看的速度也印证着你当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所以一本书看望以后,就无法再借给别人了,最重要是不想借给别人。

    写在《门第》第一页上的开读时间为2009年9月14日,在这本书的结尾处自己也注明了时间2009年9月15日下午,足以见得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也体现了作家抓住读者的功力。为什么这样的引人入胜?就在于这部作品写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离我们百姓最近,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看似作者写了两个家庭中发生的故事,但是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家庭代表着两个不同类型家庭,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两种绝然不同的生活境遇,正因为这些不同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门第现象的存在。

    作品讲述了生活在我们小城里的两家人,他们的父辈不仅是战友,而且是最要好的朋友,两家人可以说是世交,但是一场意外以后,原本两个境遇相同的家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何家的男人为了营救落入冰窟窿中的罗家男人不幸遇难,何家失去了支撑家庭的栋梁,倔强的何家媳妇用自己特有的吃苦耐劳的方式,艰难的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把大儿子何顺生和小儿子何春生带大,正因为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艰辛和苦难,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构成了最普通百姓的“大众价值认同标准”。

    而一直怀有负疚感的罗家,却因“顶梁柱”的一步步提升,生活境遇与何家有了绝然不同的差异,他们一直生活在幸福和富足中。但是罗家的“顶梁柱”始终没有忘记与何家的约定,假如同年出生的两个孩子是同性成为亲兄弟或姊妹,假如是一男一女那么将结为亲家。罗家父亲为了这个允诺,为了报答战友的救命之恩,将自己年轻漂亮,而且有文化,已成为白领的女儿罗织锦,允诺给何家的小儿子,一个念完中学就不得不参加工作的何春生。罗织锦为了身患重病的父亲不抱着遗憾离开人世,在床前答应了父亲这门亲事,在这之前罗织锦已经有了一个深爱她的大学同学马小龙,当然这是后话,故事的精华之处就是从罗织锦与何春生开始“恋爱”展开。

    生活境遇的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就更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是两个年轻人从开始进入恋爱状态时,就有着巨大的认识和感觉的鸿沟,何春生作为大众百姓的代表,自己知道自己与罗织锦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罗织锦的美丽、学识、家境依然让他有这一种渴望,当爱情进入自己感觉之后,一个人不会去顾及什么地位和差距,爱情使大脑失去理性,更何况何春生知道这桩婚姻是指腹为婚。而罗织锦则对这桩婚事采取了一种“遵从父命”,从心里对这场婚姻没有给予理想化,在与何春生的接触中她表现出了最大的克制,她似乎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看到了他未来丈夫的秉性。作者没有去对所谓的高雅和世俗去评判,她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生活境遇的人表现出来的不同感受,以及在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各种表现,写了两家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觉,

    作者在他们谈婚论家时候用了非常真实的一笔,刻画了小市民的何春生一家在准备婚礼购买房子方面的那种感觉,写的是绘声绘色。房子是现在年轻人结婚的最大障碍,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想买房子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每个月一千来块钱的何春生,还有做小买卖的何母,以及何春生的哥嫂也不过是做小生意的个体户,根本没有多少积蓄。当何春生听自己对象想买房子的想法时,他犯了难,知道这是他能力之外的事情,每当他的未婚妻找他谈房子的问题他都会假借理由推脱开来,其实他不知道罗织锦从来也没考虑到让何春生来买房子,罗织锦的哥哥已经为妹妹买下了房子,作家在这里的着笔正是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买下伏笔。

    何春生与罗织锦终于走进了结婚的殿堂,也就是在这以后,何春生深深感觉到这种不对称的爱情对他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心理的负担,处于平民百姓的虚荣心理,他曾经尝试着改变,但是,所有的努力在罗织锦完美的“强势”下败下阵来。到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奢望是一件让自己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为了享用现有的优惠条件,他还是忍气吞声的过着。这时他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酒徒,借酒消愁,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人。

    “夫妻之间的爱,看来是自然存在的,人天然地倾向于结为配偶———甚至比组成国家的倾向更强烈;因为家庭比国家产生的更早、对人更为必要,而且人与动物一样,生儿育女是更加普遍的行为。其他动物的结合,目的仅仅是延续后代,但人类的共同生活不仅为了省与后代,而且为了生活的各种各样的目的。从婚姻的一开始,双方的作用就以区分开,男方与女方的职责个子不相同。他们通过贡献自己独具的优点组成共同的家庭,从而互相帮助。因此,在夫妻之爱的联系中,既有利有带来快乐。但是,为了这种结合稳定健康,必须使它根植于美德;因为每一方都具备自身的美德,将使他们享受共同生活的甜蜜。看来孩子是夫妻结合的纽带(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孩子的家庭更容易离异),因为为了孩子是夫妻双方很好的共同目的,是将他们龙在一起的联系。”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我在《门第》中始终感觉不到这种对等。在我的感觉里何春生与罗织锦的婚姻是埋葬爱情的坟墓,他们没有因为他们双胞胎的儿子出生变得欢天喜地,而是更加加剧了他们之间越来越不可弥合的鸿沟。

    最有意思的是何春生过着这种长期受压抑的生活,导致了他最后对爱情的背叛,他与曾经一起工作过的服务员丁晓曼相爱了,他坠入爱河以后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欢快与轻松,他觉得他们是平等的,他们是一路人,这才是他真正的所求。以至于他主动向罗织锦提出离婚,在外人来看这是一种荒唐,我觉得这是作家高人之处,她准确地把握了何春生的心理,这种背叛是一个迟早的事情。

    整个作品里面人物并不多,主要是写了何母和何家两兄弟,哥哥何顺生,何顺生的妻子李翠红,他们是一对越打越亲密的夫妻。再就是罗家,罗母及家里面的保姆佘阿姨,罗织锦的哥哥罗锦成,还有罗锦成虽然离异但不弃不离的对象柳如意。再就是罗织锦的大学同学,也是她的第一个恋人马小龙和他的母亲,以及何春生的第二个对象丁晓曼。通篇作品就在他们中间发生和发展,作者用她特有的编织故事的能力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时候,我看到了作者带进去她个人的观念,对于爱情来说不同观念的强制融合,这最终是一场爱情的悲剧。何春生与罗织锦这种不对等的感觉,夫妻最终感觉是无法用宽容来弥合。而看似天天为柴米油盐拌嘴吵架的何顺生夫妇,成为了现实中一对最相适合的典范,正像作者在前言中说到的那样:“在这个故事中,真正拥有幸福的是何顺生夫妇。如果我们从市侩的社会评判角度去看,何顺生毫无成功可言。他和妻子李翠红活的市侩而粗俗,时常争吵骂架,甚至大打出手。可是,他们是快活的,因为他们知道彼此是最适合自己的。”

    在看完《门第》之后我与朋友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有人我:“在我的感觉里你一向是专门看那些大家的作品,为何现在热衷于通俗小说的作品?”我笑着告诉他:“看作品是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可能他既喜欢高山峻岭,又喜欢小桥流水,你不能说它们之间那个好或不好,你的心情与你现阶段的需求决定了你的选择,更何况作家连谏的作品中充满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市井百姓的深刻分析,看他的作品犹如吃了一道正宗的麻辣烫,很过瘾,很享受。”什么是好作品?一句话爱不释手,回味无穷,深受启迪。《门第》我在阅读中看到了这些,所以我说这是一本好书。想起培根在他撰写的《论恋爱》中的一句话,“爱情的报酬永远是这样,要不是回爱,就是一种内心的隐藏的轻蔑,这条定理是真的。”而在《门第》这部作品里作者讲述的更细致和复杂,又何止是轻蔑?这是一部爱情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