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毕业至今有三十多年了,假如把一个人的寿命设定在一百岁上,三分之一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更何况这年头有几个人能活到一百岁,这样想来人生一半都过去了,高中同学已经从风华正茂走入了中老年的行列,无论你接不接受这都是现实情况,时间没有因为我们的心情或想法而改变,即使我们依然觉得自己活力四射,但是走向衰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十五年前毕业以后大家各奔东西,几乎很多人再也没有见面,只有极少数在学校期间的“死党”们依然有着联系,几乎是每年都会见上一面到两面,感觉就像《古谣言》里说过的那样“三年不见,当亲不亲”。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随着见面机会的逐渐减少,大家似乎都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去年有心人组织了中学同学的大聚会,同样是三十多年的一次聚会,应该说这次活动举办的非常之成功,留给了很多人深刻的印象,也是鉴于那次活动的成功与感受,高中同学也提出了举办同学聚会的想法,自己也被任命为“组委会成员”。希望把中学同学聚会的“成功经验”用在高中同学聚会上,自己也愉快地接受了交予的任务。
想法与现实永远有差距,本想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却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原本并不是这样简单,高中同学的想法与初中同学有着较大的差别,部分同学的模棱两可让我不知所措,每个同学经历了社会数十年的“冲刷”,思想观念与情感交流的方式都有着不同的认识,把这些不同想法集中在一起,在我看来是不现实。你突然发现中学同学的感情与想法非常的纯真,而一旦进入高中以后,想法就很难统一在一起,个性在这里表现的是那样的明显。
强求对于这样的活动是不明智的选择,尊重每一个人的意愿是这些年来尊重人权的一个首要选择,这样下来全体组织活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在“组委会”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继续小范围接触,不强人所难。建议得到通过。划定小范围聚会的名单,依然保持原有的“死党”。
其实我们这样年过半百的同学,聚会的真实意义在于大家的一个怀旧情结,早已没有年轻时争强好胜的习性,功名利禄对于当下的我们已经是往事如烟,那不过是曾经的过去,既不代表今天,也不代表未来,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个情节,一个曾经在那个特殊时期、特殊年代学习和生活的年代。
在我的记忆中高中时期非常的短暂,学工和学军几乎占了高中期间的大半部分,莱西舰队农场种水稻的情景历历在目,在那时自己真正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勤苦”的真实含义,没有耕牛,在犁耙前面站着的是我们几个瘦小的同学身影,人拉犁的景象至今难忘。农场里那香喷喷的大米饭,让每一个同学管够的享用,同样也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中令人难忘的事情。在有就是学军劳动休工后的夕阳下,同学们尽情地在稻草垛里的嬉戏打闹,也成为了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刻,也成为了年韶时光最纯真无邪的动人写实。
在国棉三厂梳棉车间里,机轰鸣的机器声音至今响彻在耳边,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冲刷和“磨蚀”,竟然发现不仅没有忘记,许多事情铭刻在心。在那里我第一次见证了高中同学们情窦初开的景象,以后也成为了多少年里大家乐此不疲的话题,虽然当初看似热恋中的年轻的男女们,随着毕业大幕的拉上而“嘎然而止”,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心想事成。
算下来,高中同学中已经有不少人已经从工作的岗位上光荣的退了下来,他们的孩子已经接过了父母工作的接力棒,继承特发扬这前辈们未完成的事业,用他们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年轻人的宏伟抱负,而我们成为了“辅助者”,也许正是这种情结才有了聚会的想法和愿望,另外在这些聚会的同学中有一大批是“七月党人”,把生日聚在七月的这一天里,一定会留给我们难忘的回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