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里回来感觉浑身无力,也没有心情记录下在那里的时刻,等到今天感觉恢复了以往的兴致,想到了这次“飞速”拜访的一些事情,把依稀还有记忆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也算是自己的一次难忘之行。
朋友离开这个岗位已经快一年了,一年里我们联系得非常之少,两个原因,一个是让他自己去适应,虽然他在我们这个行当里干的是“顶呱呱”,干的是一腔热血,离开成为了他心里严重失衡的客观原因,但是自己知道离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高风险行业存在着不确定性太多,那件事情看走了眼,那你所有的功绩都会烟消云散,成为一纸白纸或者是一直无法叙述的苦衷。二来,觉得一个人到了新单位最好给他一个适应的空间,更何况他的这个单位在我们眼里肥的“流油”,知道很快他就会为领导的决策而高兴,“人移活”这是一个公认的“真理”,在陌生的环境里能激发你的思路,能干出更有特点的事情。
一年就要过去了,作为老朋友和同行自然想到了他,在电话中我们交谈的很多,感觉大家都有了一些变化,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把一些曾经是为不可动摇的问题,看出了这种认识得可笑,离开我们地球依然自转,所管辖的部门或许干得更好,现实告诉没有干不了的工作。电话里他诚邀我去他那里见面,自己也没加思索的答应了这个要求。不是说:“人越走越亲,马越走越勤”吗?
其实,自己知道他的继任者与他的做事风格迥然,显得更加低调,虽然我们有过几次接触,他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感觉不像是他的这种年龄应当表现出来的风格,后来想一下也不是像我想得那样,毕竟他在领导身边工作了多年,那种低调其实是沉稳,是办公室主任所应具有的风格。
在他接手的一年时间里,工作依然走在了同行业的前面,不显山露水的风格,显得他比自己成熟。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是很知根知底,有一些心里想法我们没有沟通,但是从工作的角度我个人认为他想得比我要细致的多,并不是在吹捧,也不需要吹捧,风格是一个人内心表露出来的东西,学是学不会的。
从这里到他们那里直线距离感觉相隔不近,但是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把这种数字化的距离感觉打破,自己躺在车里想着见面后的一些事情,随后进入梦乡,等我睁开眼坐起来的时候,已经快到他们那里,好像就是一场梦的距离。这条新开辟的高速公路感觉就是为我们相见而特意铺设的。
他没有变化,就像我变化不大一样,他依然年轻帅气,依然谈笑风生,表现出自己性格开朗的一面。自己知道他已经从曾有的痛苦中走出,已经看不出他曾经的那种感觉,一个充满信心的新任领导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唯有变化的是他那一身讲究的工装,看出来与曾经的那种“随意”有着不同的变化,年创利润20几个亿的单位,这点事情不在话下。
在那里我们谈得更多的是孩子、家庭,知道他的孩子刚刚考上了京城的一所不错的大学,正在期待着孩子们继续的努力,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可能关注点更容易放在这方面,工作上的事情一点没谈,不用多说所有的特点和难处都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谁比谁好到哪里不知道,但是面临的困难是相同的。
晚饭,从六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半钟,自己已经感觉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希望他们能宽容我这位“老人”,但是意犹未尽的朋友不依不饶,自己也只能采取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溜之乎也。电话关机,房门紧锁,早晨五点钟起身,急忙往回赶,当早晨七点半钟坐在小城饭店里吃早餐时,发给他们信息,感谢盛情款待,希望在小城里见到他们。
回到办公室见到他们的回复:“兄弟,没陪好你实在抱歉,期待下次来,我们好好长谈,很想与你交换一些看法,祝安!”自己又想起那天半夜越来越多地参加者让我几乎要崩溃的感觉,谢谢兄弟,谢谢你们的盛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加载中,请稍候......